前總統拜登於2021年簽署,讓每年的6月19日成為聯邦的國定假日,即所謂「六月節(Juneteenth)」,因為1865年的這一天,德州宣布奴隸解放,所以很多人稱此日為解放日、自由日。
真正了解Juneteenth含義的人也許不多,但大家知道了一件事:這天放假。很多人拿來當作上街購物日。這就是我在不知情情況下,陷入Costco購物人群狂潮的原因,賣場內熙來攘往,不上班的父母、放暑假的孩子、在家悶得慌又想吹冷氣的老人家都來了,每條等待結帳的人龍都比平時長了好幾倍。
就在此時,傳來爭吵聲。恰就在我推車行進的路上。原來是一名印度老先生和一位樣貌像兩岸三地某一地來的年輕女士在爭執。
更公平地說,這名老先生在訓斥女子。聲色俱厲,那女士英語不錯但可能仍不如這印裔老者。她也試著為自己說兩句,沒想到那男人大喝要她住嘴,要她不准再說話。
我是從中間開始看的,不知故事情節,但在美國的公共場合看到這種男尊女卑、年長者怒斥年輕者的場面,看著非常難受。就算女的有做錯的地方,也不該受到這種對待。 四周各色人種聽見看見,都不作聲,顯然怕自己也被這權威長者罵進去。
此時心中浮起前一天在舊金山機場接機的一幕。班機抵達接人時刻總是亂成一團,好不容易才接到北歐歸來的朋友。他是很有經驗的旅者,行裡只有兩個背包,我們正想驅車快點離開擁擠的機場。
這才發現有個印度人開了廂形車來接他太太和女兒,竟緊貼著我們的車左側,在等妻女上車。這一家子行李大件小件可不少,動作慢吞吞完全不顧擋住了別人,而他是違規的並排停車。
沒有一個抱歉的手勢,沒有一聲對不起,仿彿我們是印度制度裡的底層,活該比他卑賤。
朋友和我們開了一段路都沒有提這段不愉快,到後來忍不住,朋友才說,他在南灣爬山踏青常見印度人,平常和華人聊天聽人批評印度人的行為都會替老印說話,說人家聰明英文好活動力強,但有很多時候,印度人的作為令他不敢恭維。
我有另位朋友說,公司分組他都想辦法不要進到印度人的圈子去,因為印度人太團結了,專業之外又會吹,沒多久,半個辦公室全是一個拉一個進來的印度人了。
最近人口普查的資料說,印度在美國的移民已有540萬人,2020時才440萬。緊隨在後才是華人,有500萬人且是兩岸三地都算進去了的。印度人藉著來美國讀書而留下來,開枝散葉。沒多久,穿著紗麗的印度老太太開始走在你社區的大街小巷,相對而言,你看過女人穿旗袍逛大街的嗎?
印度人注重教育,所從事都是專業工作,調查顯示,老印的經濟力優於其他移民族裔。去看病,很多醫生都是印度裔。統計說,美國目前的醫師,生於印度的,七個醫師裡就有一位。如果加上印度父母在美國生下的孩子,之後走上醫學專業的,那麼比例會更高了。大家生病都需要看醫生,有誰會看到醫生是印度裔而轉身就走的呢?
有時會想,恐印拒印是否一種傲慢與偏見? 孩子們上學,和印度同學處得很好,只會覺得人家很厲害。莫非英文腔調消失了,我們和老印的距離就也會消失嗎? 至少,我朋友圈中嫁娶印度下一代的例子已愈來愈多。
印度人口已達14億,印度人的世紀不遠矣,只是包括我在內,很多人都尚未準備好。
文/艾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