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波士頓馬拉松(Boston Marathon)又即將來臨了,這項賽事一直擁有全球跑步愛好者的高度關注。
波士頓馬拉松在中文媒體的跑步圈裡通常簡稱為“波馬”,這是一個為人所知的簡稱。波馬的知名度不僅源自於其悠久的歷史,更因其嚴格的報名門檻、高水準的競技氛圍以及象徵性的「朝聖」意義,是眾多跑步愛好者心目中的殿堂級賽事,也是不少人為自己設定的一個終極目標。



波馬的創辦靈感來自於1896年雅典首屆現代奧運會上的馬拉松比賽,由波士頓田徑協會在1897年首次組織舉辦,至今已有128年,是全球歷史最悠久的年度馬拉松賽事,被譽為「馬拉松之巔」。長度為42.2公里的賽道穿越麻薩諸塞州的丘陵地貌,從霍普金頓小鎮(Hopkinton)起始,終點設在波士頓市中心的科普利廣場(Copley Square)。波馬因其獨特的下坡起跑和著名的「心碎坡」(Heartbreak Hill),被認為是全球最具挑戰性的馬拉松之一。從1970年開始,波馬成為世界上唯一需要達標才能報名的主要馬拉松賽事,每年參賽人數限於30,000人左右,包括專業選手和普通跑步愛好者,愈發使其成為許多跑者的終極目標——參賽波馬象徵著個人跑步能力的里程碑。
波士頓馬拉松對現代長跑運動的發展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尤其是在打破女性禁賽傳統和普及大眾跑步文化方面。例如,在20世紀的大部分時間裡,運動組織普遍認為女性不適合長跑,甚至國際奧委會(IOC)也不允許女性參加超過800公尺以上的比賽,許多人誤以為馬拉松對女性身體有害,因此她們被禁止參賽。波馬自創辦以來只允許男性選手參賽,這種情況持續了近70年。 1966年,羅伯塔·「鮑比」·吉布(Roberta “Bobbi” Gibb)因女性無法正式報名參賽而選擇藏身於灌木叢中,在比賽開始後加入隊伍,最終以3小時21分40秒的成績跑完全程,不僅成為第一位完成波馬的女性運動員,而且成績領先大部分男性選手。這項壯舉震撼了當時的體育界,並促使人們重新思考女性在長跑賽事中的地位。
1967年,凱瑟琳·斯威策(Kathrine Switzer)以不顯示性別的K.V. Switzer的名字報名,成為第一位正式註冊參賽的女性。但在比賽途中被賽事主管發現並試圖將她強行拉出賽道,後被她的教練和男友擋開,斯威策得以最終成功完賽,成為女子馬拉松歷史上的標誌性人物。 1972年,波馬與時俱進,成為第一個正式向女性開放的年度馬拉松賽事,並迎來了首批8名正式參賽的女選手。從此,女性在全球馬拉松賽場上逐步湧現,影響了全球跑步運動的發展。在1984年的洛杉磯奧運會上,女子馬拉松首次成為正式競賽項目。
波馬不僅是世界頂尖馬拉松選手的競賽舞台,同時也是推廣大眾跑步文化的平台,吸引大量業餘跑步愛好者加入,促進了全球馬拉松熱潮,使得越來越多的城市創辦自己的馬拉松賽事。 1975年,波馬成為第一個設有輪椅組比賽的大型馬拉松賽事,每年有數千名殘障人士參加輪椅組比賽。同一時期,波馬設立老年「大師」組,進一步推動了全民健身和跑步運動的普及。此外,波馬還開創了「慈善跑」名額機制,每年募集數千萬美元用於公益事業。
近年來,「波馬」在中國跑步圈的關注度持續上升,波馬的高門檻也激勵了越來越多中國跑者挑戰自我,追求更快的完賽成績。根據波士頓馬拉松主辦單位的數據透露,目前每年有數千名來自中國的跑步愛好者達標參加波馬比賽。
文/霧谷飛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