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權威部門統計,2023年在美國華人有550萬人,老人比例佔很高的數字。

經筆者調查了解到,在美國定居的大部分中國、台灣老年人生活得快樂、安心。他們中的部分人與子女共同生活,和睦相處,互相體諒照顧;部分子女已為父母買房,替父母交納每年的房稅、水電費、清理垃圾費等,能經常帶父母外出旅遊,讓父母生活得幸福快樂,無憂無慮;部分老年人居住在老年公寓,其子女每月為父母交納960美元左右的住房租金,父母安享子女繳納的房費、水電費、清理拉圾費等,老年公寓健身器材齊全,聊天室備有茶水、咖啡等,管理中心還經常帶老年人外出旅遊。老年公寓一般設在醫院附近,周圍設有免費領取糧食、蔬菜、水果等的糧食銀行站點兒;也有部分老人居住在養老院,養老院內的老人分為兩種,一種是在美國工作過10年以上的,他們只需交納在中國的退休金的三分之一便可安享養老院的一切福利待遇,每周可領雞蛋、牛奶、肉類、麵包、蔬菜、水果、飲料、罐頭等食品;從未在美國工作、無退休收入的老年人,每月僅交60美元便可居住在養老院,享受特殊待遇。據筆者了解,有的人在中國的年退休金為1.5萬美元,卻虛報自己在中國無工作無收入,心安理得地安享美國的福利待遇,這種做法實在令人不齒。

老年公寓與老人院均分為獨單與偏單,雙人間一般為兩間長20平米、寬12平米的住房,獨單、偏單均有廚房、洗澡間與廁所,設施安全齊備。在美國工作過10年的老年人,還可根據自身健康狀態,享受美國政府政府工的免費服務,癱瘓在床的老年人每天可安享12小時或24小時的免費服務;腿部骨折、偏癱、阿茲海默症或患某種需要服侍的病患,每天可享受6小時左右的免費服務,政府工工資由政府支付,根據老人身體狀況,可為老年人提供洗衣做飯、端屎倒尿、按摩洗澡、活動四肢等各項服務,醫務人員還會每週定期為老人問醫送藥、協助健身保健及活動四肢等。未在美國工作的老年人每月除繳納三分之一的退休金·外,還可享受免費食品,若有白卡者看病可在所在州免費,持有紅藍卡的,除每年繳納聯邦政府規定的費用(160多至700美元左右),繳納奧巴馬健保的老人也可享受一定的醫療費待遇(一次腿部摔傷看急診,應繳納500美元,一個月後繳費單通知僅交50美元即可),我從《老中》報看到,奧巴馬健保到今年年底便沒錢了,川普總統説他會有新的辦法,但願能繼續滿足老年人看病所需。若請小時工,則需自費交納每小時20-30元左右的服務費用。

也有部分老人過得並不快樂開心。他們的心理始終處於糾結狀態:想回中國,找到那熟悉熱鬧的人群,買到隨手可得的日常用品,但已在美國拿到公民或綠卡的子女,已為自己辦理了綠卡或自己考取了公民,這樣的老人之所以內心糾結,皆因其僅有一個在美國的子女,若不能與子女一起生活,惠國後若得病由誰來照料便成了世界難題。在中國若有病有災,每月需付給保姆4000-6000塊左右人民幣,這對於夫妻退休金加在一起才4000-8000元左右的老人來說,就成了一道無法解決的難題,老人們還需繳納吃喝拉撒、看病、住房、水電、天然氣、暖氣、物業費等各種費用,若繳納保姆費,其他費用便無法支出。且中國專業醫療護理人員的短缺、管理上的疏漏和老人們對空氣、食品、水等安全的擔憂,這些都是老年人不想回國生活的主因,可若繼續在美國與子女同住,又面臨著住宅較擁擠、與子女近距離相處所產生的各種矛盾、親家同住一所別墅所發生的各種難題,老人們看病、購物等無子女開車或陪同、不會說英語舉步維艱的生活狀態,在國外缺少老朋友之間的相互問候、聊天解悶,語言障礙與文化差異等,更是讓他們很難融入當地社會及大家庭生活,也無法擺脫文化上的疏離感,這種“文化孤島”的感覺,在步入老年後會變得日益明顯;在教養下一代的問題上,習慣於高高在上做家長的老年人,亦難以擺脫與子女產生對抗、分歧,於下一代互不相容、判若外人的尷尬境地。老年人又容易有喜歡挑事兒、固執己見、品行不端,聽不進子女的任何意見,子女、親家之間容易發生各種爭執與衝突。

子女們對父母在美養老問題又是如何看待的呢?這也可說是國外獨生子女在國外如何為父母養老的世紀難題。為陪伴父母,子女們是應該選擇回國照看父母,還是該接父母到自己身邊養老?抑或是讓父母獨自留在國內生存?目前還沒有人能簡單輕鬆地回答此類提問。      

據筆者與一些年輕人交談,有的說,我不是不想在美國為父母養老,而是因父母的壞毛病太多,他們自私自利的行為嚴重影響到我們夫妻關係是否和睦與子女教育能否順利進行。可他們自己根本意識不到自己已在破壞家庭和諧與穩定。因此,我們不得不請父母回國去養老。

小東告訴我,我父母的壞毛病主要表現在特愛挑事兒。我與妻子的感情本來很好,日子過得甜甜蜜蜜,可自從三年前我為父母辦了綠卡,他們來美國定居後,我們之間的矛盾便從未停止過。一次我媳婦買了件式樣新穎色彩亮麗的連衣裙,想向家人展示一下,可我媽卻橫挑鼻子竪挑眼,說這件衣服太扎眼,不適合你這30多歲的人穿,我媳婦聽了,頓覺一盆涼水澆頭,原來的好心情瞬間消逝;後來我與媳婦因一些小事拌了幾次嘴,以前是床頭吵架床尾和,可我媽卻逮著一次機會便會挑唆一次。她對我說,兒媳整天就會亂花錢,買不需要的東西,她當著我和媳婦的面指責我媳婦做飯順序總是顛倒,做菜先放鹽,做掛麵湯水未開就下麵條等,她毫不顧及我媳婦的感受;她對我媳婦說我不會體諒人,不善解人意。本來我倆吵鬧過後會迅速和好,可在我媽的挑撥下,我倆之間的矛盾會一次次地被激化。

在生活中,這類老人遇事喜歡指手劃腳挑撥離間完全不顧及別人的感受。他們在親戚朋友的聚會往來時也從不閒著,總愛當眾指責兒子、兒媳的缺點錯誤,如孫女學習不認真、兒子工作沒升職、兒媳不會做家務,女兒被單位裁員不敢見人等等。這類老人之所以喜歡挑事,皆因感覺自己在家裡的地位大不如前而感到心理失落,故想通過挑事來引起大家的關注,讓大家以為自己還很重要;還有的老人一輩子都愛瞎操心,可操心過度就變成挑事兒了。不管出於何等原因,若有這樣的老人,家庭關係就會變得十分緊張微妙。

小劉説,自己父親最大的壞毛病就是固執己見。我所遇到的這類老人一旦認定一件事那九頭牛也拉不回來,甭管別人怎樣說,也一門心思堅持自己的看法和做法。小劉想換個方便實用、能與家人對話的智能電視機,可其父親劉大爺卻堅決不同意,說自己就認定現在用的這台老電視機,那些新電視的功能他無法掌握。小劉便耐心地向他解釋智能電視的種種好處,並說智能電視的節目非常多。可劉大爺就是認為自己的看法正確,小劉沒辦法只得買了台普通電視機。可沒用幾天,王大爺就抱怨新買的普通電視節目太少,畫質也不如以前的老電視清晰,搞得全家人都很鬱悶。現在提倡吃少鹽少油少糖少油膩的健康食品,多吃蔬菜水果,可劉大爺認為自己一輩子都是吃重口味、油炸多糖多鹽的食品,根本不願改變飲食習慣,家人好意勸他為了身體健康必須改變飲食習慣,可劉大爺卻說,家人是在干涉他的飲食自由,於是他總是將炒熟的菜先盛出一小部分撒上一小勺鹽再吃,他的做法令小劉十分反感。直到劉大爺得了高血壓,才意識到重口味的危害性。還有一次,小劉全家人去拉斯維加斯的死谷旅遊,小劉一再告訴父親一定要帶駕照,可劉大爺認為這次開車的是小劉,自己帶駕照沒有用。到死谷後小劉趕緊讓父親拿出駕照,交80元錢辦個永久性門票證,劉大爺説他沒有帶,他這才得知凡65歲以上的老人用駕照驗證後,交80美元,便可辦理一張全家人若坐同一輛車,便免除車上所有人去任何國家公園的門票費。小劉説,自己無論和父親説什麼,他都不願照做,這令她和丈夫對其父的看法都很負面。這類喜歡固執己見的老人,往往過去經歷了許多困難,憑藉自己的做法一路走來一貫順利,因而他對自己的經驗教訓過度自信,也有的老年人就是不願接受新東西,以為只有自己經歷過的東西才是最安全可靠的。家里若有這樣的老年人,很多事情都難以進行或大打折扣。     筆者見到過一些品行不端的老年人。這類老年人的行為往往容易對家人造成困擾。如我身邊的孫大哥,見美國路邊經常種植一些漂亮罕見的肉類植物,他非常喜愛,但因囊中羞澀無錢購買,於是他一有機會便會偷摘幾個。一次在與女兒、女婿一起旅遊的途中,他又順手牽羊,不料卻被一位美國男孩看見,男孩當眾指責了孫大哥,弄得其女兒、女婿十分難堪。回家後女兒便批評了他,可孫大哥根本就不在乎,他說在中國花園摘花從來都不受指責,他之所以被美國小孩批評,也只能說明那是在歧視中國人。女兒、女婿對孫大哥的無理取鬧都十分反感與鄙視。更可怕的是一次見到一位中國老年人在公共場合動手打人開口罵人,於是有人打了911,驚動了警方,這讓同行的兒女在外倍受譴責,臉上無光。這類老人可能從未受過良好的品德教育,他們成長的那個年代教育資源十分有限,如文革時當過小學都沒畢業、將無理取鬧、胡打亂罵視為生存的本能與本事的紅衛兵;也有的老年人由於在國內遭受過一些挫折與打擊,故心態受到嚴重扭曲一遇到不順心的事便無論誰是誰非都會極力反抗痛斥。不管是出於何種原因,家里若有這樣的老年人,那麼家庭氛圍一定會變得十分糟糕。那麼,如何對待父母在美養老問題?

 那麼,因為父母有各種各樣的壞毛病,子女就不該為他們養老嗎?父母自身既然存在著各種各養的惡習,那麼子女還應該為其養老嗎?對於這些問題,三位60後、80後與90後的朋友都給出了他們個自明確的答案。

   63歲的60後A說:“雖然國內熟悉的人文環境,能讓回國後的父母生活得更加自由自在,但因自己與曾在美國共同生活過的父母產生過許多矛盾爭執與種種疏離、自己暫時被工作單位裁員,面臨著支付十幾萬貸款的種種壓力,故令自己在親情、工作壓力與經濟壓力上,常常感到力不從心。目前85歲與87歲年邁雙親的離開,讓自己常常自我譴責後悔不已。”“父母説他們回國後都感到比以往更加孤獨與寂寞,讓我不知如何面對。父母無法避免、突發的健康問題,也讓身在美國的自己難以真正放心,這種無形的內心與情感壓力,讓我一想起來就喘不過氣來。”他還説:“我雖然早為父母辦理了綠卡,但由於他們認為在中國看病更方便和盡量避免與我和妻子發生各種矛盾,便決定放棄綠卡回國生活,但每當得知他們遇到突然摔倒、突發疾病、煤氣洩漏、水管破裂、被保姆虐待等種種生存難題時,我的心就會一下子提到嗓子眼兒,夜不能寐。作為雙獨家庭,尤其是當節假日或生活中的重大時刻,因無法陪伴父母而讓二老感受到精神上的空缺時,我都會寢食難安。可新買的別墅要交十幾萬貸款,我又沒有太多存款,很難在美國為我的父母和岳父岳母四位老人養老送終,這也是當父母提出回國要求後,我最終決定將父母送回國的原因之一。我現在能做到的就是每天一個電話讓父母知道我時刻都把父母掛在心上;以後每年都力爭定期回國探望父母一次,用時間填補距離;為父母建立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為他們找一個高品質的敬老院,並幫他們交付了部分養老與保姆費用,我現在的作法令他們很滿意。

46歲的80後B說,雖然父母老去,我們不該缺席,缺席了父母的家庭也是不完整的家庭,可是,要讓我放棄國外多年積累的事業基礎回國去另找工作,那是我根本做不到的。重新適應國內環境是一場無法面對的挑戰。再有,我既要忙事業,又要陪孩子,還得照料老人,時間精力的內耗非常讓人崩潰。我的做法是盡量滿足父母生活、看病所需費用,每年利用探親假回國探望一下父母。每兩年接父母到美國住上一段時間。

38歲的90後C說,人到中年,孩子、工作、收入、養家,一家幾口老小的未來都綁在負重前行的中年人身上,但我們曾經以為的圓滿,不小心便成為彼此的負擔。如長期護理父母、岳父岳母這樣四位老人,算下來就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同時還要申請貸款為自己買一套住房,這些尤其是對於剛拿到公民身份的小家庭來說,是個不小的負擔。有時我常想,假如四位老人同住,誰受寵,誰會被忽略?許多人以為四位老人能相互陪伴,但也有可能這僅僅是矛盾的開始。還有孫輩們一旦到了青春期,敏感的性格發展階段和成長在文化不同的國度及家庭的老年、中年人、年輕人,大家的接納度與互助度究竟能有幾何?

也有許多年輕人、中年人毅然決然地將父母接來與自己同住。他們説:“父母脾氣秉性都很好,文化水平也較高,還善解人意,他們幫自己帶孩子、買菜、做飯、收拾屋子,可讓自己安心工作,免去後顧之憂。”小邢夫婦與雙方父母雖然也有過矛盾衝突與摩擦,但由於大家都能換位思考,遇事多為他人著想,不斷檢討改正自己的缺點錯誤不足,故大家在不斷磨合中,相互理解共同成長,化解了許多矛盾,大家能共同生活在一個充滿和諧友愛互幫互助的友善環境里。小邢與其妻子均為硅谷高科技公司的主管,他倆對雙方父母十分孝敬。小邢的父母與其岳父母也曾有過矛盾,如小邢父母與其岳父岳母共用一個廚房,其岳父母不太講究衛生,做完飯從不去除灶台的油泥,也從不打掃衛生,而小邢的父母則有潔癖,見不得任何污垢。於是小邢父母便主動打掃廚房的環境衛生,清洗、擦拭灶台、鐵鍋上的油漬,小邢岳父母見狀,也就盡量保持廚房環境衛生;小邢父母懼怕聽嘈雜聲,小邢的岳夫岳母講話便儘量小聲,步履盡量輕盈。由於大家互敬互讓,為他人著想,以禮相待,友好相處,故大家相處和諧愉快。目前年已82-86歲的四位老年人,個個身心健康,頤養天年,已在六室兩廳兩廚三廁的別墅里共同度過了23個春秋。

我認識的許多老年人,他們活到老學到老,一直在努力去除自己身上的不良習氣;他們能換位思考,不斷檢討自己,力爭做一個身心健康的老人;他們充分肯定自我價值,努力做獨立而堅強的老年人,注意自我調節理智與心態;也有的老年人當感到自己的身體需要別人伺候時,便盡量不給兒女增加負擔,主動將老人院作為自己生命最後的家園,他們明智地拋去煩惱與欲求,重新找回了老年人的自尊。     養老無答案,但愛的選擇一定應是、會是父母與子女們互敬互愛最好的答案。子女應盡力照料好父母,尊重他們的選擇,根據自己的生活條件,盡量去滿足老年人的需求,讓他們活得更加開心快樂;父母也應尊重、體諒、幫助、照料子女,讓他們沒有任何壓力與後顧之憂。願我們每個人都能在這份責任中,找到屬於兒女與父母、父母與子女的平衡點,同時也能找到面對未來的平靜與篤定。

文/汪敏華

Related Posts

自己的國家公園自己救
天主教教宗方濟各21日安息主懷
旅途遇司機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