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參加一對老朋友的結婚五十年金慶,看到有情人白頭到老真是至大的喜悅。

請的客人不多,都是至親好友而且再三叮嚀不收禮,人到就好。訂的菜很精致,令人驚喜是每人都有自己的大龍蝦可吃,極之講究,我印象特別深是大家低頭吃龍蝦時全場特別安靜,當然需要專心「對付」盤中那隻鮮紅可口的美物是原因,但大家也被一種集體的幸福感所籠罩。同船共度都是緣份,大家遠度重洋移民到美國,能夠同個廳堂、同一張桌子吃頓好飯,幸福感衝高好幾倍。

也想到這一年多以來在矽谷吃「老人餐 」的經驗。原本以為人老了,從繁忙的工作退休之後,再也難以交到新的朋友。沒有想到偶然在鄰居的推荐之下,參加了聖他克拉拉縣耆英營養計畫(Santa Clara County Senior Nutrition Program) ,不但周間 ( Weekday) 的中午有由專業營養師調配的老人餐可吃,也因而認識很多新的華人朋友。

灣區眾多城市都提供老人餐服務,到底多少歲算是老人,一般都是訂在六十歲,但也有耆老中心提供的餐點是規定50歲以上的成年人即可。

老人餐的收費一般都是以「建議」(suggested contribution )的名義,沒有硬性規定,但絕大多數的人都會交,因為實在夠便宜了。畢竟公家補助不少,但它並沒有查收入來過濾掉富裕者,子女很有成就把父母接來矽谷住華屋、常讓爸媽出國坐遊輪的老人家交的是同樣的錢,如果願意多捐款,當然歡迎卻不硬 性規定。

老人餐也有日式和韓式的,都要仔細研究尋找,因為有的必須預約才不會到現場吃閉門羹,也有是來到現場仍有座位即可享用。不過,一定要先跑一趟辦理必要的證件,沒有證件寸步難行,也無法指望去了就有飯吃。

依個人經驗,安老自助處在桑尼維爾老人中心的老人餐服務有特色也有品質,所以拿它來做個典範。

它很大的好處是符合華人的飯食習慣,提供熱食。特製的分格飯盒有一大二小格,大格是放蛋白質,豬牛雞魚火雞都會有,肉類下頭鋪著菜蔬。另兩小格,一格放糙米飯、紫米飯或炒麵條,另一格放的是蔬菜。和其它的老人餐吃沙拉麵包配炸肉炸魚比起來,如果能有蒸得香噴噴的豬肉餅配飯吃,當然華人胃會作出選擇。

此外給新鮮水果一份,比如橘子、香蕉、蘋果。你在吃熱飯時,工作人員會來派小盒鮮奶。另外也有咖啡紅茶待客。

在麥當勞一份大麥克漢堡就得七塊多美金的今天,上述老人餐只建議你交三元錢。真的只是「象徵性」 。

不過,和其他地點供應的老人餐不同之處,是規定只能堂食,不能提了飯盒轉身就走,自己回家吃。因為主辦方認為和其他耆老聯誼是很重要的事,老人餐不是把肚子填飽就好,而是能和其他的老人聊天話家常。雖說每天中午十一點才發飯盒,但十點半即可進入,大家找相識的朋友聊天,或者去認識新朋友。常常有人把家中後院的水果帶來分享,也有人帶來一大盒巧克力,讓大家吃完飯可以甜甜嘴。

這兒的中港台成員很平均,工作人員為了讓場內五十耆老都聽得懂,常也得用普通話、廣東話、英語三聲帶。

我很喜歡這裡的習慣是,你不問,就不會知道鄰座的飯友子女在何處高就、有沒有分股票? 房子是四百萬還是五百萬美金買的,除了真的熟了,聊起來才說一點點。過去誰是董事長,誰上班管多少人都不再重要,好比回到小時候上幼兒園,大家都是來消磨同一段時光,其他已不重要。

使用助步器 或者坐輪椅來用餐的人也不少。大家都有點年紀,病痛難免。有時回想,咦?某某人有好多天沒有見到人了。也許過幾天他又出現,說起回鄉探親的見聞,但也有些面孔從此消失,不知去了哪裡。此時會想起蘇東坡的詩: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人餐是人生在幾度夕陽紅的縮影,我很慶幸自己在夕陽餘暉中,認識了不少新朋友。

文/艾登

Related Posts

自己的國家公園自己救
天主教教宗方濟各21日安息主懷
旅途遇司機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