蟲咬、皮疹和其他皮膚病引起的瘙癢有時會非常強烈,以至於感覺無法避免抓撓它們。新研究解釋為什麼你可能想盡可能地控制住抓撓。
從生物學上講,抓撓是有點棘手的問題。它讓你感覺很好,這會讓你認為我們進化到參與這種行為是出於某種有益的原因。然而,正如多數人所知,抓撓蚊子叮咬或皮疹總會使情況變得更糟。抓撓會損傷皮膚,可能引發感染。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研究人員想確定抓撓是否真像看起來那麼糟糕,以及是否有任何積極作用。
因此,他們將一些小鼠暴露在致癢過敏原中,讓它們的耳朵產生濕疹樣症狀。第一組小鼠被允許隨意抓撓,第二組被修改為缺乏瘙癢感應神經元,第三組則戴著防抓撓伊莉莎白圈。
這項研究得出了預期結果-即抓撓自己的小鼠的耳朵比其他兩組更差,同時也揭示了原因。
研究人員表示,在抓撓時,痛覺神經元釋放一種被稱為「P物質」的氨基酸鏈。這會導致肥大細胞(遍佈全身的免疫細胞)啟動。肥大細胞啟動通常導致炎症和瘙癢反應,這要歸因它們對中性粒細胞的募集。中性粒細胞是白細胞,也與身體免疫反應有關。
簡而言之,這種化學物質和細胞級聯反應是導致皮膚上發癢地方被抓撓後紅腫和發炎的原因。
「在接觸性皮炎中,肥大細胞直接被過敏原啟動,從而引發輕微炎症和瘙癢,」資深研究作者Daniel Kaplan說。「為應對抓撓,P物質的釋放通過第二條途徑啟動肥大細胞,因此,抓撓引發皮膚更多炎症的原因是肥大細胞通過兩條途徑協同被啟動。」
有什麼好處?
話雖如此,由於肥大細胞也參與先天免疫,研究人員想知道抓撓在啟動肥大細胞中的作用是否傳達某種抗感染的益處。
通過研究,他們發現抓撓確實減少皮膚上金黃色葡萄球菌數量。金黃色葡萄球菌是皮膚感染中最常見細菌,也是最著名的葡萄球菌感染原因。
儘管如此,研究人員認為,這種細菌因抓撓而減少的程度並沒有超過這種行為使瘙癢區域惡化的程度。
「抓撓可以提高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的防禦能力,這一發現表明,在某些情況下,抓撓可能是有益的,」
Kaplan說。「但是,在瘙癢是慢性的時,抓撓對皮膚的傷害可能會超過這種好處。」
或者,換言之,正如媽媽說的:「別抓!」
這項研究發表在雜誌Science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