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家人吵架了嗎?為何出此問?因為美國大選,許多家庭的成員之間,因各人意見不一,而出現爭執,屢見不鮮。
透過這篇文章討論此事,我第一想說的是:如果因為支持不同的政黨 ,或不同的候選人,或不同的政見,而引起兄弟鬩牆,甚至同室操戈,實在沒有必要。
一般而言,成年人和家人的關係,大多長達數十年,這種親情,彌足珍貴。而選舉之事,很快就過去。即便是總統大選年,也只有初選(加州大選年的初選在3月)和大選(11月)的幾個月而已。
我也遭遇過這種事,2020年總統大選年,和弟弟見解不一,都固執己見,都不願意聽對方的意見,都認為自己正確,對方錯。一場爭辯下來,心裡很不是滋味,不開心的心情會延續好幾天。
後來我作了一個決定、下了一個「禁令」:家人之間,如果對美國政治或候選人有不同意見,不再討論,不再談論此類話題。
此「禁令」一下,從此只談親情,不談政情。一切雨過天晴,兄弟和好如初。
除了家人,還有親戚、朋友、同學等等,在在都可能因政治議題而發生爭執。現在社交媒體發達,一個人同時加入十多個社交群是平常之事。僅我的母校某大學,邀我加入的就有十多個校友微信群。
今年3月初選之前,我還因為和某些校友意見不同,而在微信群之中發表自己的意見。後來發現很難說服別人,對方也說服不了我。大家都年紀大了。年紀大的人多半有一個特徵,就是固執。
爭論幾個回合之後,我決定不再與人爭辯,無論別人說甚麼,我都心中波瀾不起,在微信群中一個字都不寫。
我有兩個好朋友,兩人一度是好兄弟,可說親密無間,常聚在一起吃飯或喝咖啡,談笑風生。可是今年3月的總統選舉初選,兩人對候選人的意見不一,真的發生兄弟鬩牆之事。兩人互不相讓,一個稱對方是瘋子,另一個稱對方神智不清。兩人都在我面前神情激動地數落對方。我聽了之後,一,不接話,即不表示意見;二,不傳話,不把一方的話轉給另一方。
這種兄弟鬩牆、同室操戈之事,不僅發生在我們身邊,那些「權貴之家」似乎也無法避免。
舉個例子,民主黨副總統候選人沃爾茲(Tim Walz)的哥哥傑夫(Jeff Walz)就在臉書上說:我弟弟「不是那種你需要他為你的未來作決定的人。」傑夫還說,曾經花很長時間並且很困難地思考是否要公開支持川普的競選,最後決定不參與任何政治選舉活動。
川普則有更大的「麻煩」:他的侄女瑪麗(Mary Trump),即川普哥哥佛雷德(Fred Trump)的女兒,在2020年總統大選期間,出版了一本批評川普的書:「索取太多,永不滿足:我們家怎麼會出了一個世界上最危險的人」(Too Much and Never Enough: How My Family Created the World’s Most Dangerous Man)。
紛紛擾擾的世事紛爭之下,我覺得最重要的還是追求內心的平靜。與其花時間和精力,和家人、同學、朋友爭論支持哪一個候選人,我寧願把這時間用來讀一篇古文,或一首唐詩或宋詞,或聆聽一首自已喜歡的音樂,或走入大自然,欣賞天然美景。
和家人吵架了嗎? 絲毫無此必要!
作者/劉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