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B型肝炎好像是國病,這慘名到了美國也沒得到改善。

華人來得最早,人口比例也最高的舊金山,市府官員於4月30日在市政廳宣布,配合五月全國肝炎意識月舉辦許多護肝活動。雖然這是聯邦疾病管制局(CDC)訂的宣導月,但在舊金山可能更有意義,因為有八萬一千灣區人得了B肝,其中大部分是亞裔與太平洋島民(AAPI)。

根據CDC的說法,B肝已成為全球死亡的第二大主要感染原因,而在美國,加州則有全國最多的慢性B肝與B肝引起的肝癌病例,其中又主要分布在灣區與洛杉磯地區。根據全國生技資訊中心(NCBI)的肝醫學政策資料,加州的AAPI有88%成年人是活在慢性B肝中。

這份2018年公布的NCBI政策,針對灣區十二縣與洛杉磯三縣做了B肝流行率的調研,發現舊金山有最高的B肝表面抗原(HBsAg)流行率(1.78%),其次是聖縣(1.63%),再來是Alameda縣(1.45%)。而以B肝病例數來說,洛杉磯縣數量最多(83,770例),其次是聖縣(31,273例)和Alameda縣(23,764例)。

若以族裔流行率來看,外國出生的東亞裔(日韓除外,所以幾乎可說就是華人了)最誇張,各個年齡層幾乎都居冠,尤以40-49歲的12.20%最高,唯一可比擬的便是外國出生的非裔黑人,但這個族裔是0-19歲比較離譜,高達7.30%,東亞裔這年齡層才1.10%,可與黑人比的就是海地了,所以出生國的衛生條件可能影響了他們的未成年人流行率,而四十幾歲的東亞裔B肝這麼嚴重,相信與在美國辛勤討生活拖不了干係。

然而美國出生的東亞與日韓裔都不離譜,雖然成年人還是高些,例如東亞裔與韓裔都是1.40%,而所有族裔中流行率最低的就屬白人與美國出生的日裔,未成年0.03%,成年人0.10%,可見用刀叉或筷子,在預防B肝上沒有絕對的優劣。大多數肝炎患者沒有症狀,也不知道自己被感染了,因為症狀可能需要數十年才會發展出來,所以說肝炎是無聲的殺手,然而這殺手卻愛殺無聲的人。

舊金山日落區參事Joel Engardio說:「B肝不成比例地影響了亞裔美國人,美國人口中只有6%是AAPI,但這6%的人佔了美國B肝患者的58%。擁有全國最多AAPI人口之一的舊金山,必須將B肝意識當作公共衛生優先項目。」

華人沒有B肝意識嗎?當然不會,否則爆肝是說假的嗎?早在2017年,就有一部參映多個電影展的紀錄片Be About It,採訪對象之一便是華裔電視記者Alan Wang,他可能是第一位在電視上公開談B肝的患者,讓夠無聲的華人不幸得了這種更無聲的疾病,有了在大眾媒體上呼籲大家重視的聲音。他在abc7 News上說:「我在出生時便被感染了B肝,直到日後做檢查才發現到,但我決定要對它做些什麼。」所以他接受藥物治療,每天吃抗病毒藥物,每兩年做血液與超音波檢查,直到完全檢測不出病毒為止。他對媒體說:「我要的不多。人生中你只會有幾樣東西:你的健康、你的家人和身邊的愛。」

對抗B肝是條漫長的路,傳統治療方式分兩種:一是注射干擾素,療程雖可在半年到一年間,但副作用大,必須要承受得起,而且療效大概只有三成。另一種是口服抗病毒藥物,原理是抑制人體內B肝病毒的複製,好處是沒啥副作用,但壞處是服藥期間不能生育,且是以年計的長期抗戰,有些患者還可能要吃一輩子。Wang採取的是口服,也算是有毅力有決心,所以終於清乾淨了病毒。

無論如何,上述兩種的療效都不高,創立快四十年的灣區藥廠Gilead Sciences,強項向來在肝炎與愛滋病藥物上,2013年推出革命性C肝治療口服藥Sovaldi,號稱療效達99%,驚為天人,但也價格不菲,12週療程要價八萬四千元,不過總是能根治,這讓B肝患者羨慕不已,但畢竟B肝是DNA病毒,目前只能抑制複製,而C肝屬RNA病毒,是可靠藥物清除乾淨的。

對許多華人來說,藥錢可能已經不是問題,宿命才最痛心。B肝患者有95%是被母體懷孕時垂直感染的,又有四分之一不治療的慢性患者,之後可能會惡化成肝癌或肝硬化,那是有症狀後的直接結果,若無意識做檢查預防,發現幾乎等於瀕死。

意識真的很重要,矽谷的B肝預防重鎮,史丹佛亞裔肝臟中心自2001年起便推廣「翡翠絲帶運動」,目的是要利用華人熟悉的翡翠來象徵B肝,進而熟悉B肝。B肝不該成為華人的宿命,只要積極血液篩檢,未帶原者打疫苗,帶原者進行治療,預防肝臟疾病出現,再來鼓勵藥廠盡快研發出99%療效的藥物,這樣就有機會在人生變黑白前,依舊讓肝臟還是彩色的。

記者 Pegasus J. Juan

Related Posts

「溫暖迎春共慶中國年」新春招待會
川普就職前先赴白宮 拜登夫婦迎接
Kura旋轉壽司吧落戶Berkeley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