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小就知道義大利龐貝古城(Pompeii),沒想到古城竟然「降臨」舊金山。

唸小學時買過一本有關地震和火山的兒童讀物,幾十年之後的今天,其中的內容絕大多數都遺忘了,只有龐貝城揮之不去。公元79年的8月24日(有的考古指應該是10月24日),龐貝城附近的維蘇威火山(Mt. Vesuvius)突然爆發,持續了大約18 小時。龐貝城當時大約有1萬2,000名居民,其中約2,000人被高溫達華氏約500度的火山灰燒死。

這本兒童讀物這樣描述罹難者:人體被火山灰層層包住,火山灰後來成為化石。後人把石膏澆這入化石中的空洞,就得到罹難者的真實身體形狀。

讀這本書時,多次想到活生生的人被極高溫的火山灰包圍並燒死,駭然乃致驚恐。當年這種恐懼感,是我對龐貝城的記憶幾十年來難以消退的原因。

後來曾想過,兒童讀物應該給小孩子帶來讀書的愉悅,而不是恐懼。

龐貝城當時幾乎完全被火山灰深深掩埋,深度達四至六公尺,後來這座城市慢慢被人遺忘了。五世紀和六世紀,維蘇威火山又有三次大規模的爆發,龐貝城埋得更深了。到16至18世紀,龐貝城才逐漸重見天日。一如中國西安的秦始皇兵馬俑,在地底下沉睡了兩千多年才被人發現。

舊金山的榮譽軍人博物館(The Palace of the Legion of the Honor)最近展出「龐貝城的最後晚餐:從餐桌到墓穴」(Last Supper in Pompeii: From the Table to the Grave) ,立刻觸動我心中的龐貝城情結。儘管現在去不了義大利,但展覽給了我一個親近龐貝城的機會。

龐貝城被毀滅之前,龐貝人過著怎樣的生活?展覽主要從飲食的角度告訴我們古龐貝人的生活。一幅倖存壁畫娓娓道出古老的故事,這是一幅全部都是女性的畫,主人和客人、僕人,還有奏樂的樂師,無一男士;主客不是如今日用餐那樣圍桌而坐,而是半坐半躺地倚在一張大榻(couch)之上大吃大喝。展品中竟然有一張木榻,匪夷所思。木製的,怎麼留存到今日?

古羅馬的晚宴派對用拉丁語詞彙Convivium稱呼,這個詞原義為「聚在一起」,而餐廳用希臘語詞彙trclinium稱之,這個詞的意思是「三張大榻」(three  couches)。

這幅壁畫,不僅道出龐貝人用餐,更畫出龐貝人的奢華。

還有精美的與用餐有關的銅器和玉器。銅器中有燈具,如世界上大多數古代民族一樣,點燈用的是油;玉器中有喝葡萄酒的杯子。有大理石或銅的雕像,雕像中有酒神。與酒神連在一起的是一頭黑豹,不知為何酒神和黑豹在一起?當然,還有食物化石:洋蔥、橄欖、扁豆、豆類、李子、葡萄、堅果、麵包,甚至山羊奶酪。

前文提到的用石膏澆鋳出來的古龐貝人的形像:人被燒死時的樣子,也有展出,十分可怕,也再次喚起我從童年至今的恐懼感。

龐貝城倖存的建築、街道和水渠等,因為被埋在火山灰下面,得以保留原貌。今日去龐貝城看到的城市,和兩千年前差不多。

當年生命突然中止的龐貝人,他們的名字、他們的人生故事、生前的歡樂與痛苦種種,早就隨風而逝。我曾在展廳門口,低頭默哀,向這些慘遭不測的古人致意。

作者/劉暢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