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是全球防疫及邁向復甦不可缺之夥伴

臺灣是全球防疫及邁向復甦不可或缺之夥伴籲請支持臺灣完整參與「世界衛生組織」(WHO)所有會議、機制及活動

    「新冠肺炎」(COVID-19)嚴峻疫情對全人類的健康及生活造成深遠影響,全球超過1億人確診,近3百萬寶貴生命已被奪走,迄今全世界仍在竭力對抗疫情。值此WHO幹事長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宣布COVID-19為「國際關注緊急公衛事件」(PHEIC)屆滿一年之際,各方持續大聲疾呼團結抗疫之重要性。而臺灣在友邦及理念相近國家持續協助下,雖尚未獲邀再以觀察員身分參與WHA,但技術性參與WHO已略見改善,惟仍遠遠不敷臺灣實際所需。基此,我們懇切呼籲WHO秉持專業、中立之原則,完整接納臺灣參與WHO相關會議、活動與機制。

    「臺灣模式」民主防疫經驗已成為全球抗疫典範,我國政府也不斷以行動落實「臺灣能幫忙,且臺灣正在幫忙」,深獲國際社會肯定及讚揚,COVID-19更使國際社會認同我國爭取加入全球防疫合作機制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支持我國參與WHO聲量空前強勁,109年5月及11月兩度WHA會議,共有美國、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法國、英國、德國、丹麥、荷蘭及瑞典等各國領導人及高階政府官員,以及全球80餘國超過1,700名國會議員公開呼籲WHO接納臺灣,國際媒體對臺灣的正面報導或專文超過3,500篇,我國際能見度及友我動能均顯著提升。

    沒有國家能獨自面對疫情侵襲,國際合作才是成功抗疫的唯一途徑,臺灣有意願也有能力扮演國際社會防疫復甦不可或缺的夥伴,我們仍將秉持「專業、務實、有貢獻」的精神,繼續推動制度化參與WHO,倘能如此,將可使更多國家受惠,也能使WHO與國際共同防疫合作更具成效。

臺灣能幫忙(Taiwan can help)

  • 持續分享成功的「臺灣模式」防疫經驗:
  • 我國在政府及全體國人通力合作下,以特有的公共衛生醫療體系、國民配合度、民主精神與科技實力,運用智慧防疫系統完成許多創新政策,形成國際矚目的「臺灣模式」,有效控制疫情,截至2021年3月中旬累計低於一千例確診及10例死亡數,成為全世界普遍肯定的防疫優等生,蔡英文總統也因此獲選彭博(Bloomberg)全球50大最具影響力人物。
  • 我國透過舉辦「COVID-19專業論壇」、「全球合作暨訓練架構(GCTF)」、參與「APEC衛生與經濟高階會議」及其他雙邊或多邊線上會議,持續積極與各國衛生防疫官員或專家學者交流COVID-19防疫措施,截至2021年2月臺灣已與60餘國政府官員、醫院、大學或智庫,辦理超過140場防疫專家視訊會議,主動強化國際防疫合作。
  • 政府並結合民間資源及國人善心進行四波國際抗疫人道援助行動,捐贈全球80餘個國家5,400萬片醫療口罩及其他防疫物資,臺灣今後仍將持續在口罩、藥品及技術等資源上,對國際社會提供更多的幫助,持續為國際抗疫貢獻一己之力。
  • 以堅強的醫衛實力為後盾:臺灣得以成功抗疫歸功於建構完善的醫療體系,以及世界級堅強醫衛實力,全球資料庫網站Numbeo公布2021年醫療保健指數(Health Care Index),臺灣已連續三年居全球之冠。這次疫情臺灣也展現強勁的醫衛量能及堅強的研發能力,在短時間內成功研發15分鐘快篩試劑,廣獲亞洲國家尋求技轉取經。臺灣也積極投入疫苗研發及採購相關工作,加入由「全球疫苗免疫聯盟」(GAVI)、「流行病預防創新聯盟」(CEPI)與WHO合作主導的「COVID-19疫苗取得及分配機制」(COVAX Facility),支持國內研究機構與生技廠商加速疫苗研發及產製,結合臺灣在ICT產業、生技產業及醫療專業產業力量,為全球研發疫苗努力帶來更良好的發展。
  • 共同參與改革WHO及全球疫情應處作為:為避免未來全球大規模疫情再度爆發,WHO正積極檢討大流行病應處機制及作為,2020年5月WHA通過決議成立「疫情準備及因應獨立調查小組」(International Panel for Pandemic Preparedness and Response, IPPR),以進行COVID-19相關檢討,並廣納全球專家及利害相關方(stakeholder)之意見,臺灣也支持此檢討進程並願參與IPPR工作, 共同精進未來全球防疫策略。
  • 共創更具韌性之後疫情時代:這次疫情重創各國的經濟運作與治理型態,更結構性地改變全人類未來的生活模式,而我國GDP則仍達2.98%正成長,係「後疫情時代」全球供應鏈重整重要夥伴,我國會積極善用產業優勢,積極推動國際防疫醫療及數位健康產業的合作。

臺灣參與WHO仍有大幅改善空間

  • WHO應充分接納臺灣參與,使臺灣不致成為全球防疫體系的潛在缺口:臺灣位於亞太運輸樞紐,2019年進出旅客約7,200萬人次,2020年疫情影響之下,仍有約1,900萬人次旅行。如此頻繁的人員進出,凸顯臺灣與各國均共同暴露在高度傳染性疾病威脅中,而臺灣無法完整參與由WHO主管的多邊衛生體系及網絡,恐成為全球公衛及防疫體系的潛在漏洞及破口。
  • 臺灣設在WHO「國際衛生條例」(IHR)之窗口應能即時與全球連繫:我國自2019年底至2020年初疫情爆發之際,為善盡國際防疫合作責任,率先並持續將疫情資訊循「國際衛生條例」(IHR)機制通報WHO,但WHO至今仍未將我國疾病管制署IHR窗口資訊列於IHR內網 (Event Information Site, EIS),導致全球各國無法即時接獲我提供之重要資訊,亦無法透過我IHR窗口與我國交流連繫,嚴重影響全球合作防疫時效。
  • WHO西太平洋區署(WPRO)拒絕與我互動並不當將我國資料列於中國項下:我國所在地區屬WHO西太平洋區署(WPRO)負責,惟該區署迄今仍拒絕與我通聯互動,故我無法取得WPRO所發布之疫情及其他資訊,亦無法參加該區署所舉辦的會議。另WHO及WPRO持續在COVID-19疫情報告中,不當將我國通報的確診病例列在”China”項下,將臺灣疫情不當列報的作法不僅背離兩岸互不隸屬的事實,也誤導各國對疫情分布情況的判斷,我方持續嚴正要求WHO及WPRO基於專業、事實及全球衛生福祉,儘速更正對台灣的不當列示,並邀請我國專家出席所有區域抗疫會議與機制。
  • 參與WHO技術性會議情形待改善:臺灣亦積極爭取參與WHO舉辦之技術性會議,惟自2009年至2020年,我共向WHO申請參與199場技術性會議,僅受邀69場,被拒率高達7成。即便是2020年全球聚焦齊力共同防疫之際,在我申請之12場會議中,仍僅獲邀7場,另遲未獲納入WHO所設「實驗室網絡」(Laboratory network),遠不符合維護臺灣人民健康權所需,更不利全球共同防疫。究其原因,除WHO的政治考量外,中國之阻擾更是主要因素。WHO及中國屢次宣稱「臺灣專家已獲完整納入WHO所有諮商,並已完整參加及掌握所有發展」,及「整個過程中均納入臺灣之技術同僚,並持續進行技術合作」的說法並非事實。

結語

    COVID-19使世人再次體認傳染病無國界,臺灣過去曾在各種疫情中孤立無援,更能體認相互支助的重要性,臺灣願與WHO及各國一同攜手努力共度難關。我們參與國際醫衛合作決心不變,並再次呼籲WHO堅守專業中立立場,拒絕不當政治干擾,邀請臺灣以觀察員身分出席WHA。唯有臺灣的民選政府才能在WHO代表及維護臺灣2,350萬人的健康權利,WHO應尋求適當方式,讓臺灣制度化並完整參與WHO各項會議、機制及活動。我們期盼國際各界友人繼續堅定支持臺灣參與全球衛生網絡,讓臺灣在後疫情時代持續做出積極貢獻。

文/讀者投書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