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本土東臨大西洋,西瀕太平洋,而美國海鮮消費總量竟然有90%是進口的。老朽有點不敢相信,不過這可是聯邦政府的文件白紙黑字寫的。2018年1月1日,特朗普政府啟動了海鮮進口監控項目Seafood Import Monitoring Program,由一個專責小組負責更嚴格地監管進口海鮮,重點目標是禁止非法捕撈的海鮮(淡季捕撈、捕撈體型過小和年齡過小的魚、使用被禁止的捕魚技術和捕撈由於數量稀少而被禁止捕撈的魚),並且對13種最常被誤貼標籤的進口海鮮品種,如鮑魚abalone、馬哈魚mahi mahi、帝王蟹king crab、劍魚swordfish和各種金槍魚tuna等進行嚴格的管理。該計劃的目的是監管漁民和出口商,而不是通知消費者,所以沒有消費者標識要求。

Oceana是一個由多個實力雄厚的基金會聯合組成的一個旨在保護全球海洋生態的民間組織。該組織對來自24個州277家商店和餐館的449份魚類樣本進行了DNA檢測,並且在最近公布了研究報告。檢測發現,在全美國餐館和商店出售的魚中,有大約21%是名不副實的,其中把牙魚toothfish當作鱸魚sea bass(牙魚又稱為智利海鱸,但不是鱸魚家族的成員)出售的比例最高(55%),其次是把太平洋鯛魚Pacific snapper當作絲鯛魚silk snapper出售(42%),還有把比目魚flounder當作大比目魚halibut出售,把岩魚rockfish當作鯛魚snapper出售,或者把本地捕獲的魚當作進口魚類出售等等。在這次檢測中,在南加州的洛杉磯、Orange縣和San Diego檢測的47條魚中,有11條存在名不副實的情況,佔23%。

出現名不副實情況的場所,餐館的比例最高(26%),小市場其次(24%),大型連鎖店就好得多(12%)。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是,大型連鎖店被要求遵守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的原產地標識法,還要求標明這些魚是養殖的還是野生的,以及是否曾經冷凍過。Oceana副總裁Beth Lowell說,海鮮欺詐掩蓋了環境保護和健康的風險,傷害了誠實的漁民和海鮮企業,最終是使消費者上當受騙。政府應該做更多的事情來一勞永逸地解決這個問題。

Oceana的研究報告作者Kimberly Warner說,很多時候店鋪是想把他們沒有的東西賣給想要的顧客而作假,但有時也可能是從供應商那裡得到了不充分的信息,因為在供應鏈的任何環節,從漁民到進口商再到零售商,都可能出現錯誤,所以這個研究報告沒有指名批評出售這些魚的商店和餐館。另外,各地對同一物種叫法不一致也使問題複雜化,比如智利鱸魚Chilean seabass有的地方稱為海鱸魚sea bass,雖然它並不屬於海鱸魚家族;大西洋大比目魚Atlantic halibut有時被當作太平洋大比目魚Pacific halibut,或者乾脆稱為大比目魚halibut。

Oceana副總裁Beth Lowell說,雖然有聯邦和加州法律以及各種自願項目來監管海鮮供應,但我們的測試顯示,這種零敲碎打的做法並沒有充分解決海鮮欺詐問題。她說,聯邦海產品進口監測項目是具體解決某些進口海產品非法捕撈和海產品欺詐問題的第一步。而根本的解決辦法是在全國範圍內最終將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認定的近2000種進口和本地海鮮全部實施文件和標籤統一要求,現在是完成這項工作的時候了。

成立於1999年的國際組織Oceana希望在以下各方面加強監管,杜絕漏洞:

1 跟蹤魚的種類和來源,直到魚賣給消費者。目前的狀況是,一旦這些魚被賣到國內市場,就停止跟蹤它們。

2 跟蹤國內魚類從捕獲到最終銷售。目前的狀況是,只跟蹤進口魚類。

3 採用物種特異性標籤,而不是現在採用的通用名稱,希望所有的零售商和餐館都貼上關於魚類的來源和是否養殖的這種標籤,而不僅僅局限於大型連鎖雜貨店。

加州餐館協會California Restaurant Association對Oceana發表的數據提出了質疑。餐館協會發言人Sharokina Shams在一封電子郵件中寫道:“雖然我們不能同意Oceana的報告中所說的發生那麼多出售魚類名不副實的情況,但當這種情況發生時,我們不應該容忍。”當被問及Oceana要求更嚴格的標籤規定時,Shams指出,現有的加州法律禁止錯誤標籤,但Oceana的最新調查顯示,該法律在執行方面存在重大缺陷。

 

記者 湯毅堅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