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be or not to be?莎士比亞劇本「哈姆雷特」中這一名句,幾百年來無數人引用過。我覺得,舊金山華埠也面臨同樣問題:保留還是不保留?發展還是不發展?我80年代初來到舊金山,近40年了,舊金山華埠基本沒有多少變化,近在咫尺的舊金山市中心金融區則日新月異,不斷有新大樓拔地而起,也改變著舊金山的整體外貌。最新一幢就是高達326公尺的Salesforce大廈,這是密西西比河以西第二高的建築。

舊金山華埠非牟利機構華協中心(CCDC)和舊金山都市規劃局(Planning Department)、市環保局(Department of the Environment)以及「社區合作夥伴」(Enterprise Community Partners,總部在馬里蘭州哥倫比亞市)舊金山分會一起,因華埠可持續發展計劃(The Sustainable Chinatown Initiative),而獲得美國規劃協會(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頒發本年度環保規劃金獎。

舊金山都市規劃局網站公佈此消息後,引起我對舊金山華埠未來發展的思考:

華埠數十年來沒有變化,一個重要原因是,大約30年前,市政府發表華埠整體規劃(Chinatown Master Plan), 把整個華埠劃為歷史保護區,區內建築不得隨意更改。

而舊金山金融區的巨大變化,基本上是拆舊樓建新樓。如上述Salesforce大樓,就是拆掉原有的、破舊的越灣交通中心(Transbay Terminal),在原址興建的。

保護舊金山華埠的歷史特色,是完全正確的措施。1906年舊金山大地震,華埠幾乎全毀。 震後重建時,當時的建築設計師幾乎沒有華人,大多是白人,這些設計師根據他們對華人建築和文化的理解,設計了「全新」華埠,特點是不中不西,也因此形成了舊金山華埠獨一無二的建築特色。

保護這些逾百年建築的歷史固然重要,但是也要看到目前華埠的殘破老舊,有時有餐館因衛生問題而被市衛生局問責;華埠6,500多個住家旅館(Residential Hotel)單位,儘管為貧窮新移民提供廉價住所(我到舊金山的第一個住所就在「住家旅館」,當時月租金100元),但這些住家單位大多廚房和廁所公用,居住狀況並不好。

華埠華協中心等機構因為對華埠環保的貢獻而獲獎,可喜可賀。但華埠更大的問題是,如何在保護華埠歷史的同時,改善華埠的建築,使華埠能以更加文明整潔的面貌呈現給世人,使華埠居民住得更加舒適,使世界各地觀光客更加感到賓至如歸。

 

作者/劉暢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