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態平衡:隱私、公安與科技

《老子》第八十章寫道:「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講的是老子的小國寡民理想政治體,不過放諸今天社區規矩,你家我家彼此看透透,家裡養的寵物吵得人睡不著覺,豈不早被人告翻了?老死不相往來豈不冷漠到了極點?但就其理念來說,這頗有最近鬧翻的議題味道,個人隱私與公共安全完美結合,因為有了「鄰國相望,雞犬相聞」的公安基礎,讓人民保有「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的隱私,個個享受「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的理想生活。

 

然而這畢竟屬於哲學理念,直到1890年美國法學家Samuel D. Warren與Louis Brandeis著作《隱私權》(The Right to Privacy),將其定義為「被聽任的權利」(right to be let alone),總算從哲學進化到法學。谷歌於2010年推出的Ngram Viewer,利用Google Books數千萬本書的資料庫,追蹤詞彙在不同年代出現的頻率,藉此提供各年代的社會文化觀察,也因此成為社會科學研究者與文化觀察人士的研究利器。搜尋“privacy”發現,除了在十七世紀下半葉有點波瀾外,就是到了1960年代以後才真正往上爬,而這也差不多是較少法律功能性,較多文化習俗成分的現代隱私概念萌芽發展階段。

 

有趣的是,利用Ngram Viewer比較隱私與安全(security)這兩個字眼,可以發現安全受矚目的程度一直都很高,甚至幾百年前都比現在高很多,在近兩百五十年間,廿世紀初竟是谷底低點,然後二戰時期有段爬升,接下來就在差不多與隱私一樣的時間,開始呈現向上趨勢。加拿大的小說家、專欄作家與擁有十幾年經驗的軟體開發者Jon Evans,日前在TechCrunch的每週專欄裡發表一篇名為《個人隱私對上公共安全:戰鬥吧!》(Personal Privacy vs. Public Security: Fight!)文章,寫道:「隱私成為個人安全的一個重要組成,這概念就顯得更新,甚至會常被質疑,尤其談到公共安全必要性是無可爭議的時候。即使是反國家的無政府主義者,面對暴力怪獸與敵人時也不得不妥協。」

 

相信這正是當今科技環境下的隱私與公安的糾結,尤其面對大規模殺傷的恐攻和極端行為,保護個人隱私與維護公共安全,也成了很多科技公司的經營兩難,或許有原則可循,畢竟沒有國那有家,沒有公那有私,但個案處理往往是最不招惹誰的允妥方式,例如2015年南加聖伯納迪諾恐攻槍擊犯Syed Rizwan Farook的iPhone手機破解之爭。這是個隱私與公安的經典案例,蘋果為保護用戶隱私,堅決不為維持公安的聯調局開後門破解手機,就在雙方各執己見地大打口水戰之際,聯調局竟然說透過第三方協助破解了,然後破解出什麼秘密就完全無下文。

 

今年三月,聯邦司法部總監察長辦公室(Office of the Inspector General, OIG)發表報告說:「因此我們發現,在時任聯調局長的Comey於2月9日及3月1日作證時,聯調局並沒有用盡所有手段去破解Farook的iPhone手機,他們相信有必要找蘋果幫忙完成這項工作。」在OIG整個調查過程中,雖然聯調局的說法沒有技術上不準確或誤導,但也證明是不正確的,這麼做,是為了他們的一貫陳述:「走向黑暗」(Going Dark)。這是聯調局術語,意為各級執法機關都有法律權力,根據法院命令攔截和獲取通訊及資訊,但由於通訊服務和技術的根本性轉變,常常會缺乏執行這些命令的技術能力,這種情況便稱為「走向黑暗」。

 

隱私、公安與科技的三角關係中,最近又增添一複雜習題,就是臉書近九千萬用戶個資被劍橋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擅用事件,據稱資料被用來操弄更深層的公安問題:2016總統大選。臉書用戶隱私問題比蘋果複雜千百倍,因為那牽扯到臉書的商業模式,相信用戶在申請帳號時的隱私權說明中,會提到被用至廣告和相關營利項目去,那是臉書的生存之道,也是大家免費用臉書的相應代價,已屬於交易層次,讓隱私這個文化習俗演變成商品,進入數據新石油時代。報導稱,駭客黑市裡,各家科技公司收藏的隱私個資都有價碼,像Apple ID價值$15.39、PayPal帳戶價值$247、購物網站如亞馬遜與沃爾瑪則值$9,現代人身上貼的電子數據隱私標價總值約一千二,對缺錢的人來說,算是一筆不小數目,因為隱私通常是有錢人的奢侈品,Evans在其文章這麼提的。

 

臉書執行長祖克伯四月在國會山莊過招,促使議員們思考要立法保護隱私。歐盟五月正式上線《個人資料保護規則》(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 GDPR),有人認為那太傾向於隱私權保護,但也有人反問,為何科技大國美國沒有先歐盟來提出類似GDPR的法案呢?隱私權進化中,科技演化超乎想像,原地踏步的好像只剩公安,如何維持三者生態平衡,是活在這生態圈中的我們共同責任。

 

記者 Pegasus J. Juan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