賺得差不多最幸福喔!

選擇安貧樂道,或許是在不斷講賺多少才能活的灣區,另一種快樂生活的方式。每年各項收入加起來約三萬元的舞台劇演員Beth Wilmurt,與她的劇場導演夥伴Mark Jackson,一起住在舊金山Haight區一棟一房公寓廿多年,她說她這樣的收入還能住在灣區,尤其一間房每月租金就動輒三千塊的舊金山,靠的是生活管理能力,把一些一般人認為是必需的東西給拿掉。她說:「我沒車,家中沒網路、沒Netflix、沒有線電視,手機用的是家庭方案,與四個人共享2GB數據流量。」

 

其實再怎麼安貧,房租若省不下來,她那三萬年收可能連付租金都不夠,又豈能談什麼樂道,所以她很感激她與導演夥伴,從1996年就有幸一直住在目前每月五百元的租金管制公寓裡。不過即使房租省了,Wilmurt說她也明顯感受到,近幾年來,想要在舊金山保有一個家是越來越困難了,她說:「庸庸碌碌(hustle)這個字,我猜是我這些年來在做的事,但現在感覺像是庸碌中(hustling),而且比起為了藝術,現在可需要多為些銅臭。」The Hustle是採訪她的電台,所設定的一個關於藝術家如何在灣區生存下去的節目單元。

 

有些組織還是在做幫藝術家活下去的事,例如演員權益協會(Actors Equity Association)。演員只要加入這個協會,就會有較高曝光度與收入,灣區的舞台劇成員往往比非成員每週多上數百元演出收入,更何況酬勞優渥多了的廣告、電視與電影演出。但Wilmurt從不加入這個協會,儘管她是三十年資歷的老演員,更是灣區最多面向與令人尊敬的劇場演員之一,當然有過許多次機會可以加入,她表示她不願為了酬勞而去妥協創作,她說:「我不想為了提高報酬而去限制我的機會,我的興趣往往比工會成員拿到的工作類型廣闊很多。」所以不是闊綽基金會的寶貝明星,或有位科技貴族老公的她,年收三萬元裡頭才只有六千元屬於演出酬勞,其它全要靠教學、保母與打雜湊出來,但她仍樂此道。

 

已有研究指出,賺得差不多才最幸福,例如今年初發表的,由普度大學(Purdue University)心理系教授Andrew T. Jebb領導的一項研究,利用蓋洛普國際民調裡關於收入與快樂關係,從全球一百七十萬受訪者的說法算出「賺夠了的年薪」(income satiation),全世界平均是九萬五,北美要十萬五,最高的澳洲紐西蘭是十二萬五,包括中日韓在內的東亞是十一萬,全球女性要十萬、男性要九萬,教育程度低者七萬、中等八萬五、高等十一萬五。但全球任何一個地方或國家的「賺夠了的年薪」,放在灣區肯定都屬於中低收入戶。

 

收入與幸福的確是呈正比,但這個正比曲線過了「賺夠了的年薪」數字便不再那麼相關了。這個數字代表的是情緒幸福感(emotional wellbeing)與生活滿足感(life satisfaction),而這兩項的評估包括了是否有更遠大目標要去做,及是否會去與人比較等心理反應。有錢人除了錢,煩惱可能比一般賺到這數字的上班族還多,例如三月份開始麻煩纏身的祖克伯(Mark Zuckerberg),曾在富比士年初排行全球第五,資產高達七百多億,但一場劍橋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的臉書用戶個資擅用事件,便讓他少掉了近百億,不過即使少掉這筆一般人心目中的天文數字財富,基本上讓他煩心的,一定也不會是錢,而是名聲、事業與成就感等,幸福與滿足感可能還不如一位年薪達「賺夠了」的In-N-Out漢堡店經理。

 

但這是富比士富豪的煩惱,研究所指的「賺多了的年薪」族群應該不是指他們,而可能是矽谷常見的高收入科技新貴。「賺多了」,研究人員認為生活滿足感的下降,主要是因社會階級疑慮的產生,開始比來比去,迷失了人生方向。Jebb教授說:「物欲增加了,額外的物欲也還沒有滿足,增加的社交比較或生活改變,例如要住在更上流的社區等,導致必須去追求更多的收入。」

 

因為比較而追求更高收入,研究說代價就是更多的工作負荷與更少的自由時間,所以這是一種惡性循環,根源就在欲望。但是Wilmurt的案例似乎違背這份研究發現,因為她賺的遠低於「賺夠了的年薪」,而她卻很快樂,且沒有打算放棄這樣的生活,她說:「這些年來,我對我的教學與非工會演員演出的工作非常滿足,我的庸碌一直圍繞著一個使命,而不是為了未來財務的策略規畫。」

 

普度大學的研究告訴我們,人生夠用就好,多了徒增煩惱。而Wilmurt的案例更精準地告訴灣區人們,安貧才能樂道,三萬照樣幸福滿足。兩個看似相悖的故事,卻述說著相同的老話:知足常樂。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