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護機器人趕快上市吧

「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是許多家庭珍貴的無形文化財,在現今灣區,還是不少年輕世代的有形資產財,但若是「耆老一倒,全家也倒」呢?這可是日益嚴重的美國社會與經濟問題了。

 

54歲的Alantris Muhammad在十二年前,想都沒有想過要從職場完全退下來,但在她母親因一場車禍而喪失生活自理能力後,她不得不做此決定,因為她是家中大姊,也是兄弟姊妹間唯一有雙收入的家庭,而又不願把母親送進老人院,於是想都沒想地辭去工作來「全職」看護她媽,但如今的她說,這個決定造成她的家庭無比犧牲。

 

波士頓學院(Boston College)退休研究中心(Center for Retirement Research)去年六月出了一份名為《成年子女在做多少長期看護?》(How Much Long-Term Care Do Adult Children Provide?)研究報告,稱有17%成年子女於他們生命的某個時點在看護雙親,一旦成為看護者,子女們很可能會花大量時間,平均每個月約77小時,而且這個現象會隨雙親年齡越老越驚人,因為過了85歲,就有超過五成的人生活料理要人看護,也就演變成老人看護老人的現象。報告說六十歲以下成人子女,看護雙親者還多在6%以下,但到了60-69歲這個年齡層便暴增到10%,70歲以上者則是12%,同時這個年齡層也是每月花最多時間看護雙親的:95小時。

 

這個現象隨戰後嬰兒潮進入八十歲而加劇,聯合國也估計到了2050年,美國65歲以上的人口將是現在的一倍,對於像Muhammad這種全職照顧母親的非正式看護例子,目前全美應有數百萬個,看護的時間成本更是驚人,報告稱,2012年這方面的代價約在5520億元,正規看護的花費也才2110億。

 

雖然絕大數州對被看護者只要符合聯邦醫補(Medicaid)條件,就會支付非正式看護者費用,但那只是基本工資的程度,尤其被看護者是雙親,做為看護的子女往往還要自己貼錢來看醫生與買生活用品。家庭看護者聯盟(Family Caregiver Alliance)執行董事Kathleen Kelly指出,看護者雖可能拿到補貼,但與傳統工作可能會附帶的醫保、退休金等福利相比,損失的應更難以估計。

 

不像台灣有大批外籍看護幫忙的美國,看護成本已成一個重大經濟侵蝕,而在人工智慧與機器人科技蓬勃發展的今日,科技業難道不能為這需求做些什麼嗎?或者說白點,不打算看準這龐大商機嗎?有的,但大多都還著眼於只有「看」沒有「護」的陪伴機器人,如今年賭城的消費性電子展上大出風頭的ElliQ與Cutii,基本上都可看成家庭智慧助理版的軟體銀行Pepper。用一台機器人去陪伴一位可生活自理的獨居老人,這個方向並不能解決一位成年子女全職看護生活不能自理的父母之困境,像Muhammad這樣的數百萬美國成年子女,很需要能「看」能「護」的機器人來幫忙解脫,至少美國也需要從每年五千五百多億的成年子女看護成本解脫。

 

日本是高齡化大國,面對的老人看護問題可能比台灣美國都來得早又來得重,因此日本政府希望在2020年前,有八成的受看護者能多少接受機器人照料,以減輕人力需求。日本研究機構理研(Riken)於2015年推出一款Robear的照護機器人,顧名思義便是專做人體舉放動作的機器人。它可以幫忙把病人抬放到輪椅上,也可幫助行動不便者行走,可大大減輕人力負擔,但光做這兩個照護動作,這機器人的現在造價就高達16到25萬元,因為理研專責研究不做商業化,故日本專家估計若要真正量產,可能還要再等五到十年,價格要壓到十萬元以下才有意義。早稻田大學的Twendy-One也很早就在研發生活照護支持的機器人,可做支撐、攙扶與簡單料理,但十幾年過去,同樣還活在實驗室裡。豐田也老早便大力著眼於看護機器人,像人類支援機器人(Human Support Robot)、行走協助機器人(Walk Assist Robot)與照護協助機器人(Care Assist Robot),但問題與理研一樣,離市場化還有段距離。

 

即使如此,日本的研發至少對準了最需要機器人的地方,反觀美國知名機器人公司,都還在玩翻跟斗與變形金剛,對年紀已一大把的看護子女完全不切實際,所以在機器人汽車都快要商業化上路的今天,企業若能多放些精力來做能幫爸媽起身、背負、攙扶與看顧等基本看護服務方面的機器人,未來不但可能獨霸龐大市場,也應該算是功德一件。

 

本報記者 Pegasus J. Juan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