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如意比恭喜發財更討喜

有一個通俗文化術語只存在於百度,維基百科還沒有人創建,那就是「恐歸族」。按百度百科的定義,是指那些在外地工作,過年不願意回家的人統稱。究其原因,羅列了荷包大失血、同儕比較、父母逼婚、舟車勞頓、風俗規矩大不同、交際應酬累死人等等。這似乎印驗了過年等於過「年獸」的民間傳說,雖然「年」字本義為「穀熟也」。

 

對於洋人來說,過年的節慶感相當於聖誕節至元旦的這一週氛圍,而洋人的「恐歸族」恐怕也不遑多讓,因為老早就有人怕回家會中毒(toxic)。中毒是通俗說法,心理學上的學名是機能不全家庭(dysfunctional family),按照這方面幾乎已成教科書的《關係診斷與機能不全家庭模式手冊》(Handbook of Relational Diagnosis and Dysfunctional Family Patterns)的分類,有近乎普遍性和不普遍性兩種,前者包括缺乏同情了解、否定、沒守好個人分界與不尊重別人等,後者則指超乎尋常的忌妒或控制欲、家人彼此不容等,雖然洋人比較沒有父母逼婚,但其它方面的壓力也不下於華人。

 

在愛爾蘭執業心理治療師廿幾年的Eithne Bacuzzi說:「很多人徹頭徹尾恨透了聖誕節,做為一位諮商師,我看過太多客戶在想到聖誕節要回家,就開始呈現嚴重焦慮和沮喪。」加拿大的激勵大師與暢銷作家Ray Williams,在《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也寫過文章指出,有些人在聖誕節會沮喪,某種程度是因為聖誕節已經太商業化,都聚焦在禮物與「完美」的社交活動,另外這也是一個人比人會氣死人的日子。這種情緒在去年電影《人生剩利組》(Brad’s Status)表現最露骨,成就不大不小、讓人過目即忘的中年男子Brad,在家人的一次聚餐上,有人拿起《建築文摘》(Architectural Digest)問他說:「那不是你的大學同學嗎?」從此讓他每想起同儕成就便沮喪地睡不著覺。問者雖無心,聽者卻有意,聖誕節的家人團聚不常就是一場人生的年度結算嗎?

 

馬里蘭州焦慮和壓力疾病研究所臨床心理學家兼主任Sally Winston表示,不管有意或無心,每年在這個家人團聚的最重要日子裡,總是會有人扯到這每年必問的話題,然後可能又說出每年都令人惱火的話。她建議可以採取一種新聊天策略:岔開話題。例如又有人提到你的大學同學上了《財富》雜誌,你可以接話說:「嘿!你身材變好了,怎麼鍛鍊身體的?」,避免接著這敏感話題互槓下去。哥倫比亞大學臨床心理學家Erin Olivo則建議給自己安排撤退計畫,包括縮短待在老家的時間,從一週減成聖誕節前後一兩天。或者帶個朋友同行,當作隊友與緩衝保險桿,她說:「這種場合你帶新朋友來,通常人們就會表現出最好的行為。」

 

不過相較於「恐歸族」的焦慮,有份調研的發現更是提醒人們逢年過節一定要開開心心地過,因為1月1日是一年之中死亡人數最多的日子。聖地牙哥加大社會學教授David Phillips於2010年發表一篇名為《聖誕節與元旦是死亡高峰期》(Christmas and New Year as risk factors for death)的研究,指出季節固然是影響死亡率的因素,例如冬天死亡比較多,夏天比較少,但元旦這一天卻又出奇地多。他分析了1979至2004年間所發出的五千七百多萬份死亡證明,發現與八九月相比,一月的死亡人數要多出四到六萬,而這些多出來的人數是已排除了自殺、車禍和飲酒等外在因素。自然因素的到院死亡(dead-on-arrival, DOA)與急診室死亡(emergency department, ED),每年的12/25、12/26與1/1都比其它日子來得高,其中有五大疾病群是高峰者:循環系統、腫瘤、呼吸系統、內分泌/營養/代謝與消化系統。且除了兒童外,主要疾病在所有人口統計群組,這三天都出現高峰。在聖誕節開始的兩週內,自然死亡者比正常冬季又多了四萬多人,所以聖誕節與新年顯然是許多疾病的死亡高峰期。

 

過去有研究提了種假設,人們會因為要與家人團圓,而盡可能不在節日期間進醫院,不過生死往往就差在那幾分鐘,甚至幾秒鐘時間。但這假設難以證實,年關難過的事實對Phillips還是個謎,還無法找到合理解釋,他說:「這不僅是一個謎,且是一個人們迄今仍不想去解的謎。」

 

難道這就是年獸?不論是否為年獸作怪,回到年的本義還是五穀豐收,所以從老祖先創字開始,就叫我們過年要歡歡喜喜地過,才會有美好的新開始。即使一些過年副作用可能會如影隨形,像錢的壓力就挺實際的,專家說比特幣總是在過年前大跌,就是因為炒家要換現金來包紅包,但洋人華人任何人都知道,錢絕對比不上健康,所以在互道「恭喜發財」之前,先來聲「平安如意」會更討喜。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