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搶工作不只有感還有數

近日Mark Zuckerberg與Elon Musk,為人工智慧是否會終結人類爭得面紅耳赤,兩人都是科技業先驅,但兩人都沒在辯論中提出數據,反倒是兩位大學裡的經濟學家已有了,不過不是關於如何毀滅人類,而是稍微客氣點的搶工作方面。

 

這議題過去一直是有感沒數,麻省理工學院的Daron Acemoglu教授與波士頓大學的Pascual Restrepo教授,於三月發表《機器人與工作:從美國勞動力市場來的證據》(ROBOTS AND JOBS: EVIDENCE FROM US LABOR MARKETS),首度量化這種威脅感,內容重點指出,每千名工人增一機器人(robot per thousand workers),將可最高讓六位工人失業,或讓他們的薪水減少近一個百分點。

 

讓這份報告受到矚目的另外一個原因是,作者之一的Acemoglu教授名氣很大,他是2005年有小諾貝爾經濟獎之稱的John Bates Clark獎得主,該獎是頒給在經濟學思想與知識上有卓越貢獻,四十歲以下的美國經濟學者。每兩年頒一次,是除了諾貝爾獎外,經濟學領域最重要的獎項,且平均有四成的得主,日後二十年內都會再拿到諾貝爾獎。而他除了此獎外,也從2004年以後幾乎年年拿獎,尤其他的土耳其裔背景更是讓他獲得許多來自母國的榮耀,像2013年得到該國總統文化藝術大獎(Presidential Culture and Arts Grand Awards)。另外根據經濟學論文指標的IDEAS / RePEc,他可是世界最常被引用的十大作者之一,其中被引用最多的文章是2000年的《殖民地的相對發展源頭:一個實證調查》(Colonial origins of comparative development –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在2011年的一群經濟學教授調研中,他是繼Paul Krugman與Greg Mankiw之後,排名第三喜歡的六十歲以下經濟學者。

 

說了這麼多的作者來頭,目的是要支撐這篇看起來非常「危言聳聽」的研究。他們分析了1990至2007年間,美國本地勞動市場增加使用工業機器人所造成的影響,設計一種在不同工作下,機器人與人類生產力匹敵的模型。為了有直覺感受,他們忽略地方勞動市場的互動(即通勤工作),然後藉通勤區之間的交易來豐富他們的架構,而他們的交易模型可視為Armington(1969)與Anderson(1979)的架構,與他們自己的機器人模型的一種整合。結果推算出,在一個孤立的地區,每千工人一機器人就會減少6.2份工作,薪資降低0.7%。

 

以機器人最常取代的汽車製造業代表城市底特律來說,如果車廠因減少雇用工人而讓車賣得更便宜,就業率應該會在全國的其它地方其它產業增加,例如鋼鐵業與計程車業,考慮了所有這類因素後,每千工人一機器人還是會減少三個人類工作機會,薪水減少0.25%。整體而言,每千工人增一機器人,就會減少就業人口0.18至0.34個百分點,薪水降0.25%至0.5%。

 

他們的報告加劇了長久以來的一項爭辯:科技是幫人類做事更有效率,並創造出更多新工作,抑或是最終全面取代人類?這兩作者一年前的另篇合作研究曾寫道:「在合理的情況下,自動化與複雜新工作的創造,是可攜手同行的。增加自動化可降低使用勞工的生產成本,並刺激更快創造出新的複雜工作。」也就是說增加自動化,可創造更新更好的工作,所以就業率與薪資最終還是回到沒有自動化前的水準,如同碼頭上的起重機替換掉碼頭工人,但創造出相關的工程師與財務人員工作,所以機器人新科技也應創造出新的軟體工程師與數據分析師的人類職位。

 

一年前的論文是概念性演繹,到這一篇可就是鐵錚錚數據的論證,後者打了前者的臉。這兩位作者驚訝發現,其它行業並沒有新增多少工作來抵銷製造業的損失,而且他們表示,機器人會越來越多,現狀卻是仍有大批前途未卜的失業人,尤其是那些無大學學歷的藍領工作者。Acemoglu教授說:「結論就是,即使整體的就業和薪資水平得以恢復,這個過程也會有很多輸家,對這群人來說,恢復以往水準需要很長時間。」

 

不過算是Acemoglu學生輩的另位作者Restrepo教授,態度較中庸,他相信未來還是會創造出新工作,只是可能沒有現在這麼多,而讓他擔心的是,那群直接受機器人影響的工人族群生活。Acemoglu的麻省理工同事David Autor則屬樂觀者,他認為機器人對人類只是補充而不是取代,也不能複製像常識與同情心的人類特質,他說:「我不認為這篇文章是這個主題的定論,但卻是非常精心建構,發人深省的前言。」

 

這篇數字會說話的研究,與銀行家出身的財政部長Steven Mnuchin剛說的話對沖了,他在參加Axios的News Shapers,談到人工智慧取代人類工作議題時說:「那不在我們目前雷達螢幕上,會是五十到一百多年後的事。在可見的未來,我完全不擔心機器人取代人類。事實上,對此我是個樂觀者。」樂觀、悲觀與中庸看法通通有,機器人是取代或輔助也各有陣營,但至少目前的數字是這麼告訴我們:工作機會,人類跑輸了機器人。也或許賽程還很長,終點線上誰輸誰贏尚難分曉,但現在當個警醒未嘗不好,老話:「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頗適用於這場比賽。

 

記者 / Pegasus J. Juan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