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爆眼球新聞無過於Amazon的併購了:美國科技巨頭Amazon宣布,將以137億美元收購全食超市(Whole Foods)。 Amazon CEO傑夫•貝索斯(Jeff Bezos)稱:“在美國,有數百萬人喜歡全食超市,因為它能提供最好的天然有機食品,讓人們吃得更健康。”

據Bloomberg 分析,普遍認為,收購全食,標誌著Amazon在線上線下整合擴張方面邁出了巨大的一步。全食是美國最大天然食品零售商,在全美已有456家門店。此外,這家超市出售的是有機食物,主要面對中上層消費人群。全食超市的營收中,有三分之二都是生鮮水果、蔬菜和肉食,而在大部分超市,生鮮食品收入只佔25%。

在收購了全食之後,彭博社表示,Amazon終於佔領了消費者的冰箱。截至目前,Amazon用Prime會員體系填滿了消費者的網購購物車,用Echo音響和Prime視頻服務佔領人們的客廳,用Kindle電子書佔領了書房,通過收購Zappos佔領了衣櫃。

事實上,Amazon對線下的佈局在2014年就已展開。過去它採取“親自開店”的策略,2014年在紐約曼哈頓帝國大廈對面開了第一家實體零售店;2015年在西雅圖開設第一家實體書店;去年美國購物節期間推出無人超市Amazon Go,同時提出一個四年計劃:在未來要開設至少三個類似於Amazon Go的線下實體超市概念、兩個大型超市,最終要開超過2000家規模不等的超市和便利店;今年3月底,Amazon則在西雅圖內側一項生鮮自提業務(AmazonFresh Pickup),主要銷售生鮮和日用品。收購全食超市則讓Amazon一夜之間擁有了460多家門店,四年目標完成近四分之一。

收購“全食超市”表明Amazon已調整思路,不再自建而是投資併購。這種尋求線下合作夥伴,而不是自行開店的舉措將是未來運用資本市場AMAZON股票高估值進行迅速擴張的主基調。值得注意的是,Amazon這次收購所花掉的137億美元全部是現金,而截至今年3月,Amazon賬目上的現金和現金等價物只有215億美元。而且,全食銷售收入已經連續7個季度下降了。也正因為這個原因,標普表示,可能會下調Amazon股票的AA評級。但是,BT團隊認為,這次收購將使Amazon在資本市場上嚐到甜頭,雖然這次用現金交易,但是將使投資者對公司未來戰略更清晰,股價也會堅挺,到時候運用股票收購其他公司將會增加更多收購選項。但是貝索斯是否低估了整合的難度也是一大變數。

為什麼Amazon敢花這麼多現金收購這家連鎖超市呢?我們認為Amazon可能會將自己的無現金超市Amazon Go技術運用到所有全食超市門店,降低人工成本,使消費品價格下降,並且運用雲計算技術節省更多消費者時間,提升購物體驗。這樣一來,等待著其他傳統超市的命運,不然就是走專業路線賣差異化產品,不然就是降低成本賣低附加值產品,避開與Amazon的直接競爭。但是,Amazon發言人表示,目前還沒有該計劃。可是,儘管傳統零售商的客戶可能不會馬上就投靠Amazon,但是就像過去的書店一樣,留給他們的時間可能也不多了。

不得不說,Amazon還是比較激進的,敢於花這麼多現金,本身就是風險非常大的一件事情。但反過來又說明了Amazon已經對整個零售市場已經做了深入研究然後才進行這次對傳統零售行業的行刑式暗殺。當日其他零售巨頭股價巨挫,顯然市場是驚恐的:全食超市的實體店競爭對手——美國三大零售巨頭Wal-Mart、克羅格和塔吉特的股價則集體重挫,Wal-Mart股價一度跌近7%,收盤下跌近4.5%,克羅格的股價跌近9.5%,創下近3年來的新低,塔吉特的股價下跌5%。目前,Amazon的市值已經高達4721億美元,Wal-Mart的市值為2268億美元。就像筆者之前文章說的,在巴菲特年度股東大會上,巴菲特承認當初沒有投資Amazon是巨大的失誤。從Amazon披露併購消息和股價表現來看,“股神”可能還會繼續嘆氣。

為啥Amazon對零售業的衝擊會非常大?先說一個大背景:首先,像美國這樣的西方國家依靠傳統行業(例如,金融,零售)的高效率、法律規則、以及體量因素構成了行業進入門檻。例如,像高科技的手機支付、Uber、高鐵等就很難打開局面,因為傳統巨頭太強勢,對政府的遊說能力非常之高,加之新的科技對工會和工作的衝擊使得政客們不得不為了選票限制新科技的應用。其次,高科技公司也不想自找麻煩,例如,Google就賣掉了自己的人形機器人公司Boston Dynamics,然後CEO在人工智能與柯潔的圍棋大戰之前反復強調,AI如果勝利也是人類的勝利(潛台詞:大家不要害怕我們啊)。

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只有高科技巨頭才有實力有可能對傳統行業進行顛覆,而以後行業的改變,就是鯰魚效應,不是傳統巨頭奮起直追自建高科技,就是加入Amazon或引入另外一個高科技巨頭,而啥都不做只能坐吃等死。根據Cowen Inc.的數據,美國雜貨業整體上依然零散,前10名零售商控制45%的市場份額,其餘為雜貨連鎖店、便利店、一價店和個體經營戶。可以預見Amazon將憑藉自己的財力和用戶體驗推出激進的低價策略,規模較小的區域性超市連鎖店和個體經營戶承受的衝擊將最大,行業將迎來進一步整合。說到這不得不提一嘴,包括CEO貝索斯在內的所有Amazon員工,每兩年必須抽出兩天時間坐在客服桌上辦公,此舉是為了使每個員工在自己工作的時候必須是客戶體驗導向,不得不說貝索斯的確是個天才,早就謀劃著怎樣顛覆傳統行業呢。

那開超市就開唄,不就是個有錢公司也開個超市嗎?有那麼誇張嗎?其實不然,Amazon的實體食品雜貨店Amazon Go與傳統零售店有很大不同,各類高科技“加身”讓顧客能夠拿著商品就走出商店大門而無需結賬,整個付款過程會自動完成。如果接入各類高科技,購物可以是這樣的:

1. 自家的食品儲藏室,需要啥自己來拿,省去排隊結賬。

2. 未來將AR技術結合,做出“增強現實”線下超市,

3. 定好什麼時候要什麼食品,路過的時候直接按照發到手機上的二維碼去掃相應智能收件櫃子,直接拎包離開,也無需結賬。

4. 如果沒時間,直接生鮮當日配送到戶 (現在實體店自取都可能達不到,全雲計算物流和Amazon高端倉儲讓這一購物體驗成為可能) 。

5. 最主要的,從食品產地到你的手裡,將會是史上最低成本運輸、最快時間到達!想一想,產地價吃現捕龍蝦,嗯就這個意思。當然,例如其他黑科技像是預測你會想吃啥提前就為你準備好等等這裡就不深入展開了。反正大家需要知道Amazon是教科書式的庫存物流管理,有大數據和雲計算加持會將成本和浪費降到最低,大量的客戶群體使得其未來對下游生產者的議價能力超過Wal-Mart(嗯,幫你買入的時候那絕對是最低價),而實力巨大的採購中心將使得各種下游的餐館食肆也擺脫不了Amazon的吸引力,未來想像空間巨大。

大家可能還是會提心吊膽,這目標能實現嗎?過去幾次精準偷襲就已經確立了Amazon的歷史地位:

書店
成立之初,Amazon是一家網絡書店,如今已經成長為一個龐大的電子商務平台。當Amazon於1997年開業時,在美國,連鎖書店Barnes&Nobles和Borders是美國圖書的主要銷售渠道。

而隨著消費者開始習慣從網上買書後,實體書店的份額被不斷蠶食。 2007年,Amazon推出電紙書Kindle,該設備讓讀者可以在網上買書並進行閱讀。

Kindle推出兩年後,銷量大漲,這幫助推升了Amazon的股價。而連鎖書店Borders的命運就較為悲慘,該公司於2011年宣布破產。

而另一家連鎖書店Barnes&Noble的銷量在2013年開始疲軟,當年收入下滑4%。從2012~2015年,該公司收入下滑超15%。

電器零售店
Amazon進軍電器零售行業後,行業巨頭Radio Shack和Circuit City也被取而代之。
Radio Shack於2015年2月申請破產。該公司於本月宣布,將關閉1000多家門店,只留下72家門店開業。
Circuit City Stores曾經是美國第二大電器零售商。該公司於2008年11月申請破產。該品牌最終被出售給了另一家公司。

BestBuy可能是唯一一家頂住了Amazon競爭的電器商店。 BestBuy的股價在5月創下歷史新高。該公司將精力集中於在線銷售,並提供了很棒的店內消費體驗。

零售Amazon還進軍了零售業,並且勢不可擋。目前,實體零售店客流量正在放緩。更少的購物者意味著更疲軟的銷售額,這在百貨公司的財報中非常明顯。

隨著Amazon的擴張,百貨巨頭已經關閉了部分商店並裁員。其中,最典型的是梅西百貨(Macy’s)。梅西百貨是美國最大的服裝零售店。在假期購物季節令人失望的業績後(同店銷售額下滑2.1%),該公司宣布關閉商店並裁員,同比銷售額下降2.1%。美國零售業實體門店正在經歷寒冬,Sears將申請破產,電子賣場radio shack申請破產,JC penny今年關閉138家門店、梅西百貨今年關閉68家門店、MC體育關閉68家門店。

當然零售老大Wal-Mart和Amazon還是槓上了,Wal-Mart宣布斥資3.1億美元收購男裝電商網站Bonobos,希望繼續打造在線時裝業務,以期在電子商務領域赶超Amazon。有意思的是,在Wal-Mart宣布的同時,Amazon也宣布將斥資137億美元收購全食超市(Whole Foods),使之在食品零售領域獲得更多的支撐。 Wal-Mart這次拓展是在一個新的領域,在時裝領域,Wal-Mart在收購Bonobos之前,還收購了Modcloth,斥資5100萬美元收購戶外用品零售商Moosejaw,以及7000萬美元從IAC手中買下鞋履零售商ShoeBuy,還收購了Hayneedle等等。去年,Wal-Mart還斥資30億美元收購了Jet.com。 Wal-Mart的小算盤是通過ModCloth提供強大的女裝品牌,再通過Bonobos提供強大的男裝品牌。顯然是在自己的品牌範圍以及市場細分領域獲得更多的品牌影響力。可以看出Wal-Mart對於實體的內容更在意一些,對於電商業務也開始緊鑼密鼓地跟進。不過,這樣做或許也會弱化平台的影響力,而更注重本身的品牌影響力和產品輻射力。對於Amazon來說,收購就是想要進軍規模龐大的食品雜貨零售業務,這個行業在美國市場上的年度銷售額在7000億美元到8000億美元之間。但這樣做的結果就是Amazon和Wal-Mart的交集將更多,存在的競爭壓力也會進一步延伸。 Amazon的視野或許更加開闊一些,畢竟在電商支撐之外,Amazon在雲計算、大數據等方面的市場地位也是博弈的砝碼。甚至Amazon計劃把自己的所有業務都拓展到實體零售領域。而現在的競技場就是超市。

雖然Wal-Mart和Amazon有很多不同,但是隨著各自收購的不斷延伸,我們發現二者的交集也越來越多,尤其是值得關注的是,Amazon也開始面向低收入消費者下調會員費,從而在Wal-Mart的主要市場上爭奪客戶。 Amazon將面向占美國人口近20%的低收入消費者推出月費5.99美元的Prime會員服務,價格低於面向其他客戶收取的月費10.99美元或年費99美元。低收入消費者是指那些通過申領食品券來獲得政府補助的低收入人群。市場對此的解讀是,Amazon Prime會員的降低是為了直接與Wal-Mart競爭,因為Wal-Mart銷售額中有很大部分來自那些獲得政府補助的低收入消費者。

Amazon Prime是Amazon為付費會員提供的增值服務,在美國,Amazon Prime會員享受不限訂單重量、種類等限制的“兩日送達”,此外還可免費享受Amazon視頻、音樂服務。 Amazon和Wal-Mart的競爭,其實有時候也是實體超市和電商平台之間的競爭,乃至更大的交集,這對於不同的用戶群,或者部分交叉的用戶群都是一樣的需求。這一點Wal-Mart和Amazon都已經關注到,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都存在著越來越大的交叉,交叉的用戶其實也在不停的搖擺中,因為用戶的選擇是在兩個區間,線上和線下都是如此。

當然,BT團隊還是期望傳統巨頭Wal-Mart能夠找Google合作將這一競爭升級帶給大家更多的實惠。 Amazon絕對不是唯一一家對線下銷售展現出興趣的科技公司。除了Amazon Fresh之外,Google Express可以覆蓋90%的美國國土。有了線下分銷網絡的支撐,Amazon得以更好的與Google Express抗衡,但Google Shopping如果引入Wal-Mart就像Android引入三星一樣將帶給Amazon大大的頭痛。

未來無論是收購,還是交叉進入,新零售模式和超市用途的交替迭代,都是對原有傳統模式的升級和再進化,而針對不同市場的應對策略也注定了發展的模式會有差異。只有充分發掘和引導客戶需求,提高用戶購物體驗才可以笑到最後。一個走了幾十年降低成本的公司,突然遇到工業革命,而且革的是自己的命,咋辦?不管博弈如何,最終受益的都是消費者和投資者。

文/BT美股團隊風險師SK老師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