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看歷史

上週日下午到新近啟用,內部設計美觀又現代化的金山灣區華僑文教服務中心,首次參加東海大學校友會辦的博雅講座,聽到這位曾經獲得耶魯大學化工博士,在美國及大陸創業有成的傑出校友李乃信博士以「科技人看歷史」為題的精彩演講。由他從近年來研讀人文史地等學科資訊的心得裡,讓我們不但對祖國歷史文化的變遷有更深的瞭解,也看到東西方文化的異同和對未來生活的展望。

首先,他指出我們所在的是一個「時空一體」的世界,因此談歷史就必須顧到地理及國家疆界的變遷。所以他特別介紹了另一位留美的科技人,生化博士李兆良近年來研究明代文史地理而於2012年寫成的《坤輿萬國全圖》,並且引用了一些那本書裡的地圖來分析明代以來中國和歐美版圖上的變化。李兆良在那本書裡用科技分析的方法來比較了14到19世紀間的六百多份地圖,得到的結論是明代的中國人首先到達美洲和澳洲,並繪製地圖,開拓了世界地理大發現的局面。所以西方早期的世界地圖,在某種程度上是來自鄭和時代中國散失在外的地理資料。

然後,他用一連串的地圖來說明中國兩千年來疆土,國界和人口分佈的變遷,特別是有關漢人和漢文化的發展。在類似的地圖上,也看到這些年裡西方文化和國界的變化。隨著時間,我們可以看到黃河流域發展出來的東方文明和地中海區域發展出來的西方文明都慢慢地由遊牧社會變成農耕方式的城邦社會如希臘和秦,漢等,然後發展到大型帝國如羅馬和大唐帝國。就如同熱力學系統裡的分解和融合現象一樣,我們看到許多不同民族的變化以及如何組成為大帝國的一部分。

由於十八世紀工業革命的成就和殖民活動的擴充,西方文明得到了近代歷史上的話語權。尤其在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在「西學東漸」的衝擊下,我們對自己的文化,由懷疑到抗拒,有人甚至要全盤推翻固有的文化,科學,宗教,藝術,政治等。經過近百年來的動亂和革新,我們看到了許多新科技和文化,包括很多來自日本的現代漢字,甚至「歷史」這個名詞,也是來自日本。所以在面對以大數據,量化,全球化和微型化為主導的未來科技時,我們可能也要用新的思維方式,甚至新文化來重建民族自尊和自信,尋找更合理的歷史觀。

聽了李教授這幾近三小時,親切對話式,既博又雅的演講,對自己能從事科技的生涯又多了一番感恩,何況如今又有幸生活在科技高峰的矽谷。但是在回程那擁擠的高速公路上,想起了幾天前才看到,有關美國去年城市交通情況的分析。那份由數據技術公司Inrix及德州農工大學(A&M)運輸研究所共同寫的調查報告說華府是全美交通壅塞情況最嚴重的地區,駕駛人每年平均要在路上塞車中浪費82小時。灣區南北端的舊金山和聖荷西也都名列前十名。但是如果以尖峰時間裡通勤客在高速公路上所多消耗的時間來作為壓力感(Freeway stress index)的話,舊金山領先全國。換句話說,我們可以說通勤時間裡的矽谷交通是全美最糟的。

如果這些高薪的高科技人士,包括他們最新的手機導航系統和高級電動車等,都沒有辦法改善這個日常的基本生活問題,那我們就不得不同意李教授在開始時就先警告過我們:科技帶來的問題比答案多。

文/蔡老師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