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兒格格美食回憶錄(1) 有吃就是福

food 3 food 1 food 2 food 4

寫回憶錄,古今中外都是一件莊嚴的事兒。夠得上寫入回憶錄的當然也必須是些上檔次的人物:強國領袖、大腕明星、科技巨擘、財經大鱷;最不濟也得有非凡經曆或浪漫情事如:江洋大盜懺悔錄、煙花女子護國傳等等。格格卻沒有這等好經曆;好本事。只是與天下小民一樣,認定“千事萬事,吃飯大事”——民以食為天嘛。所以不揣淺陋,決定寫一個『食』的回憶錄。

 

貝兒格格一生最美好的記憶幾乎都與“吃”相關:艱困時節,一家人漏夜挑燈燉肥肉海帶湯的陶然;富足年代,得享奇珍異食的驚愕,都是永生難忘的珍貴記憶。美食記憶,其實是一種情懷,是對過往飲食經曆的珍視與禮讚。山村粗茶淡飯和京華珍饈美饌,在記憶中的美好是不分伯仲的。想想魯迅:成名後月薪300銀洋,等於今日的2-3萬RMB,什麼美食吃不起?什麼餐館不能上?但他卻單單懷念故鄉的羅漢豆,就是這種情懷。

 

貝兒格格父母兩脈家族,算得上是大戶人家,都講究美食。到格格父母這代,家道早已衰微,唯有對飲食的講究和細致,還能感覺到祖上的遺風。章詒和在《往事並不如煙》中,描述康有為的女兒康同璧母女行止:雖遭遇文革困境,生活窘迫,還是要用6隻小巧精致的巧克力鐵盒,分門別類的放置不同口味的乳腐:“盡其可能地保留審美的人生態度和精致的生活藝術。”格格讀到此,心有戚戚焉。誰說對『食』態度的不是一種文化和教化?

 

貝兒格格兒時,正值“三年自然災害”。大饑荒導致一個全民開荒種地的大運動。格格家所在的機關大院,到處是菜地,家家養雞鴨;學校的操場也砌起水池養“小球藻”。本來漸漸遠離我們的鄉土生活,呼啦啦的就在眼前了。人際關係也因著土地和養殖,變得像鄉親般的密切,彼此交換著並不美味的美食。早有社會學者研究表明:那時的饑荒是“人禍”大於“天災”的。但是,不知學者是否研究過:為啥那樣的大饑荒年代,社會還是很穩定?對於這個問題,格格一直想不透。我隻是記得:公司的總經理家也沒什麼特權:他的孩子和我們一起去挖野菜。

 

當然,貝兒格格也下鄉插隊,去到最貧窮的瑞金山村。貧瘠的紅土地難以養活快速增長的人口。格格在那裏第一次體驗到什麼是“饑餓”;也懂了毛主席為啥時時強調:“豬糧安天下”——他是一個從農村走出去的領袖,當然知道對百姓來說,吃飽肚子才是『硬道理』。鄉間過年的饗宴,那是一種族群的嘉年華。隻有在這種時候,你才能體會到自遠古至今日的集體潛意識:對大自然給予我們生存繁衍所必須的食物的感恩和珍惜。今天在都市水泥叢林裏,那些以為麵包是從機器裏『長出來的』孩子,那裏體會得到這種源自田野鄉土的,對於“食”的莊嚴和敬畏?

 

貝兒格格後來又“洋插隊”了。到了這個世界各民族聚集的美國,真正地體驗了一回『美食共和國』的多彩多姿。那些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食物和食的文化,令格格大開眼界!每一種奇異的食品後麵,都隱藏著一個民族的個性和承傳;每一種獨特的烹飪手段,都折射出這個民族生存發展史。千百種美食在這裏交融滲透,一如我們這些移民一樣,漸漸地彼此接納融合。那些漢民族引以為傲的『中餐』,也在這大熔爐裏變得麵目全非;以致格格麵對一盤老美讚不絕口的『檸檬雞』發愣:這是中國菜嗎?

 

穿越林林總總的,人類創造的美食世界,格格總是心懷感激:老天恩眷,讓我經曆了這許多。吃過苦中苦,才能體會到:有吃就是福氣。貝兒格格有福,都趕上了。那也就不敢藏著掖著,讓我一點點慢慢道來,也許,你也會和格格一樣:對每天的食物心存感激,絕對不敢暴殄天物……

 

格格本擬從『華筵餘韻』:舊家族的美食遺風談起。無奈手頭缺少老照片——父母及親友家的照片,都在 『文革』抄家時幾乎損失殆盡;大約還有一兩家親戚,當年因周總理的保護令,幸免騷擾;但兒孫輩是否保留了那些老照片還未可知。貝兒格格正調動所有親朋好友在搜尋這些老照片,所以把這一係列,留到最後來寫。現在,格格就從『饑荒年代』開始,相信不少讀者都會有相同的記憶。

文/貝兒格格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