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打印機里的“定時炸彈”說起

我在YouTube上看到一則影片,說巴塞羅那有一個馬寇斯,他的噴墨打印機突然不能運作了,就將其送到修理店。可是,店家要他先付15歐元診斷費,而修理打印機的費用至少要110歐元。然而,買一台新的噴墨打印機,最便宜的只要39歐元。事實已經很清楚,買新的比修理划算。不過,馬寇斯是一個比較傳統的人,他覺得好好的東西為甚麼要扔掉,還是決定盡可能將其修復。

他在網絡聊天室發現很多人也有同樣的問題。有人說,噴墨打印機在每次打印之前,要用油墨清洗噴嘴,廢棄的油墨就流到打印機底部一個槽里。如果槽里的海綿吸滿了油墨,打印機就會出現故障。馬寇斯更換了這塊海綿,但是問題還是沒有解決。

鍥而不捨的馬寇斯最後終於在網上找到了一個真正瞭解這個問題的人。打印機的電路板上有一個稱為EEPROM的半導體元件,記錄已經打印的頁數。當頁數達到某個預定值的時候,打印機就會停止工作。馬寇斯又進一步瞭解到,俄國有一位電腦工程師無償提供一種軟件,可以抹去EEPROM中的內容。馬寇斯下載了這個軟件,把頁數重設為0,他的打印機立即恢復工作了。

生產廠家竟然會在產品里安裝這樣的“定時炸彈”,真的讓我很吃驚。想不到將近一個世紀以前的“計劃性淘汰”的概念有了現代的翻版。1920年代末,羅斯福總統為了擺脫大蕭條,投入聯邦政府的大量資金雇用大批工人,期望這些人賺錢消費,以此帶動經濟發展。紐約一個名叫伯納·倫敦的猶太商人提出了一個“計劃性淘汰”方案,就是為每一個產品設定有效期,由法律強制執行。過了有效期的產品就被視為法定死亡,如果繼續使用,就會被課以高額罰金。他的方案雖然始終沒有成為法律,但是他的思想已經成為經濟學的經典,深深扎根於現代的經營活動之中,通過廣告、計劃性淘汰和賒賬系統這三個核心機制構成了一個消費性社會。

一個消費性社會的原動力是消費者,如果消費者不購買,商品沒有市場,生產就會停擺,大批工人失業,這就是大災難。所以,這個社會總是千方百計地把所有產品,包括汽車、家電這類耐用商品都變成消費品,用不斷翻新的外觀和不斷升級的性能激發消費者內心的購買欲,對用過一陣的產品表示不滿,使他們在非必要的情況下,想更快取得更新的東西。有些營銷人員更是人為地把一些熱銷產品搞成短期緊缺的狀態,“一機難求”,於是擁有這種商品就成為權力和地位的象徵。而賒賬系統又讓人們以為“有錢”去購買他們並不真正需要的東西。

消費性經濟促成了西方世界近百年的繁榮,而在經濟低迷的時候,政治家們更是把促進消費、推動生產當作振興經濟的靈丹妙藥。目前,世界上每3分鐘就創造出一種新產品。可是,這種無止境的成長、無限制的生產最終碰到了一個硬釘子,因為有限度的地球無法承受無限度的成長。這樣高速度的生產一方面加速耗盡地球上有限的資源,另一方面源源不斷地產生數量浩大的廢棄物,而塑料廢棄物和電子廢棄物數量之大已經到了即將湮沒地球、毀滅地球的邊緣。

舉一個近幾年的例子,由於LED平板顯示技術取代陰極射線管(CRT)顯示技術,使得上億台採用CRT技術的電視機和電腦顯示器頓時成為電子廢料,無處可容。儘管國際法禁止把電子廢料運到第三世界國家,但是還是有人採用“瞞天過海”的伎倆,把它們作為“二手貨” 運進了中國和一些貧困的非洲國家。短短幾年時間,就把大片的青山綠水變成了荒山毒水。但是,這些人似乎不知道我們是生活在同一個地球上,在東半球的污染用不了多久就會蔓延到西半球。毀滅了地球,子孫後代不會原諒他們。另一方面,我們是不是應該制定一些法律,把這些嫁禍於人的利己小人繩之以法呢?

記者 湯毅堅

Leave a Reply

This site uses Akismet to reduce spam. Learn how your comment data is processed.